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工作语言后遗症”:错位话语下是“错位的生活”

2023-06-12 21:40:41    红网

“馒头店恢复运营了吗?”“这儿的烤冷面什么配置?”近来,“工作语言后遗症”成为一种新兴语言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行,也就是将工作中的术语习惯不自觉地带到日常生活对话中,形成了职场专业话术侵入日常实际的话语错位。这种不伦不类又颇具喜感的表达引发了打工人的广泛共鸣,纷纷自嘲称“工作了几年已经不会说人话了”。

然而,话语的错位反映出工作与生活的“错位”,看似玩笑的“病症”实则也映射出“病态”的职场状态。对于“工作语言后遗症”,我们不能仅仅止于自嘲与玩笑,其背后折射出的深层问题,理应得到公众更加认真严肃地对待。

首先,当今社会工作领域与私人领域界限的日渐模糊,是“工作语言后遗症”形成的主要原因。“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般情况下,语言发生的特定场景或环境,决定着人们话语表达的方式与内容,也决定着人们必须扮演的社会角色。“工作语言后遗症”的出现恰是打破了固定化场景的界限,这是因为工作场景与私域场景的区分度降低,不再有清晰界限。

一方面,区域界限的模糊为工作语言提供了侵犯与错位的温床。随着当下工作时长增加,人们在工作环境下的时间愈来愈长,而休息与放松时间逐渐被挤占、压缩,此时工作与私人的区域界限重叠相融。据WHO发布的2021年《国民疲劳现状白皮书》数据可知,在“工时≥8小时”的群体中,日均工时越长,越容易在“一天工作结束后”感到难以调整、不适应,“加班重灾区”的用户该比例最明显,为37.12%。长时间浸润于“专业状态”的疲惫会导致人们回到家时无法迅速转换思维模式和语言状态,造成话语错位。

另一方面,数字媒介实时化、工作化的特征使人们的角色认定界限逐渐模糊。近年来,企业微信、钉钉等数字工作平台兴起,迫使上班族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工作场合,而是向“24小时远程办公”进发,人们常常会出现上一秒还在家中看电视,下一秒就得在微信回工作消息的情景。无明确边界的工作场景与多样的媒介平台无时无刻地要求人们转换着自己的角色:我到底是“女儿”还是“员工”?我现在是在和“朋友”讲话还是在和“老板”汇报?两种身份的反复横跳不断模糊了自我角色认定界限,也促使了语言混乱的发生。

其次,“工作语言后遗症”相关话题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浏览量高达1700多万,其广泛传播不仅因为“症状”有趣,更是无数上班族释放压力的心理需要。

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在该话题下宣称自己“不会说人话了”“被工作磨平了棱角”,实际上这是一种娱乐化的自嘲。在焦虑、压力的工作状态下,人们喜爱以娱乐化的自嘲进行自我减压。据格拉纳达大学心理、大脑和行为研究中心心理幸福感测试数据可知,在1068位被测者中,习惯自嘲式幽默的人往往拥有更高心理健康水平。“工作语言后遗症”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空间,让受到工作压迫的职场人能够释放负面情绪,完成解压目的。从此角度出发,它也给人们带来了正面的情感释放效果。

再次,小红书话题数据分析显示,87%的调查对象表示对于“工作语言后遗症”深有共鸣,并积极参与到该话题的互动与传播中,这表现了当下人们对于身份认同的迫切渴望。

身份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于某行为模式具有主观共同性的认知,能够发掘群体共同点并给予特殊符号定义。而在“工作语言后遗症”的传播中,人们纷纷表示“是上班的后遗症”“工作几年都这样”,此时作为个体的人们觉察到这一群体同为上班族身份,从而对话题内容充满认同感,将其归纳为“工作语言后遗症”,并进行“自我诊断”与二次传播。可以得知,其传播属于身份认同的行为模式。而在内心情感上,对于“工作语言后遗症”的交流能够使个体更容易融入“上班族”的群体中,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事实上,这种工作语言与日常对话的错位更像是工作对于生活的“入侵”,自嘲的背后也尽显工作疲态。只有真正减轻劳动者压力,厘清工作与个人的界限,才能根治错位症状。而敏锐认识、严肃对待病征下的社会问题,避免其完全沦为娱乐笑料,是“对症下药”的第一步。

(董彦如)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一篇:金榜题名,年龄不是绊脚石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