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美丽中国安全屏障

2023-08-18 10:23:51    人民网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年)》,这是我国首次以蓝皮书形式发布的生态保护红线成果。蓝皮书显示,全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合计约319万平方公里,涵盖我国全部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成果和重大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资源部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组织开展相关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划定工作,首次全面完成了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包括陆域和海洋,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中上图入库,作为建设项目用地用海组卷报批的依据。蓝皮书系统总结了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历程、方法、成果和实践案例,提出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思路和建议,实现了对重要自然资源、生态空间、珍稀濒危物种和栖息地的大规模、整体性保护,为全球生态保护与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美丽中国建设,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生态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北方防沙带海岸带等区域。在具体划定过程中,国家坚持“应划尽划”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将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脆弱区识别出来,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不仅明确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更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增添了绿色底色。

生态保护红线是一条硬杠杠,不容挑战和触碰。红线划定难,严守更难。如何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安全,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在这其中,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主要因素在人。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建立自上而下的考核问责制度,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成果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持续强化宣传,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意义、作用讲清楚,要让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都清楚,谁敢越过红线、破坏环境,就要承担责任,付出代价。实践充分表明,以最坚定的决心、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利的举措,一定能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践行的责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这更坚定了我们要以持之以恒的态度、攻城拔寨的拼劲,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本蓝图绘到底。只有人人胸怀国之大者,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才能守住守牢生态保护红线,不断筑牢美丽中国安全屏障,实现这一制度的初衷。

 孟哲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延续丰收良好形势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下一篇: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