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7成学生遭“课间圈养”,问题到底出在哪

2023-11-01 11:42:30    光明网

学生在课间时间活动受限的现象,早在2015年就引起热议,《人民日报》做过学校课间活动变“圈养”的现象的相关报道。时至今日,课间“圈养”仍未消失。近日,山西晋中一位老师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偌大的校园空空荡荡……甚至,据媒体报道,有学校出现“高中生要带通行证才能进厕所”的规定。“课间10分钟,‘野’点又何妨”,这句话曾引发学生、家长及公众的共鸣,但是为何难以落地?

是谁偷走了中小学生的课间10分钟?这个问题其实早就被讨论过。但从这次社交媒体的跟帖留言数量来看,“课间不许出去玩”所带来的“课间圈养”现象,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观。而相较于过去,这一现象发生在近几年推进教育“双减”的背景下,显然更引人深思。

课间10分钟是用来给学生休息、放松的,连这个空间都因种种原因被“剥夺”,其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相信是无需多言的。但问题是,大家都知道这不对,可并没有促成有效的行动。问题到底在哪?除了部分老师有意无意的“拖堂”,这次讨论中,有很多人把矛头对准学校及“过度维权”的家长,言下之意,是因为学校和老师担心孩子课间玩耍带来安全问题而遭遇“维权”,所以为了避免承担责任,就更倾向于把孩子圈在教室之中。这种因素的确客观存在,但从更大的社会环境来看,这背后或许更是源自一种长期以来的教育理念偏差,并未随着“双减”而得到真正地改变。。

谈到该现象,很多“过来人”都在怀念曾经课间的喧闹,但其实,这里面可能仍存在着不自觉的“美化”成分。毕竟,体育课被习惯性侵占也曾是无数人学习生涯中的共同痛点。而由体育课被侵占到课间十分钟也被“偷走”,程度在加剧,但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其实在根本上并没有变,那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仍处于一种“高压”的应试状态,与大家想象中的“减负”、素质教育,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差距。或者说,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真正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培育,而不是一种“升学”的机器,这在行动上的共识,依然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说,在课间十分钟被偷走的另一面,很多家长可能也需要扪心自问,到底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孩子放学后必要的休息时间?

一组数据或许具有参考性。2021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中国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的睡眠时长未达标。并且,回首过去的十几年,这种未达标的情况是逐年加重的:2009年,有47.4%的青少年在上学日的睡眠时长为8小时及以上,而2020年这一比例降至46.4%;2020年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时长为7.8小时,比2009年减少了0.3小时。所以,“课间圈养”绝不应该被当作一个孤立的现象来看待。孩子们被偷走的课间十分钟,不过是多数孩子被剥夺的正常成长所必要的“松弛空间”的一部分而已。

可以说,虽然如今给孩子减负从制度上到社会共识都越来越明确,甚至在防范近视率、中小学体质健康考评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但很难说整个社会的教育压力和教育焦虑真正得到了缓解。要知道,在学生得不到该有的松弛的另一面,其实是整个社会的教育神经并没有能够获得放松。与此对应的便只能是,一些看起来的本该恪守的常识和教育规律,却迟迟得不到该有的尊重,甚至让错误的观念变本加厉地风行。因此,要真正把该有的休息时间还给孩子,仅仅是谴责怕承担责任的学校、过度维权的家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实际上,最近同样受到热议的两个话题——“脆皮大学生”和“开学第一个月儿童精神科爆满”,与“课间圈养”其实也都可以说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征。它们都在提醒社会,我们的教育确实还需要更多的革新——从理念到行动。(朱昌俊)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下一篇:做会“沉潜”的年轻干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