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3-11-29 11:43:16    经济日报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新技术、新产业对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带动效应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调研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未来,如何让新质生产力动能更强劲,值得分析研究。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是建立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求下,以新理念、新技术、新形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在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当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并发生质变,会引发生产力核心因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动力和源泉。新质生产力还强调摆脱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增长路径,实现低消耗、高效能的可持续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水平的提升。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特色产业与优势产业突出发展,在产业协调的同时实现区域协调,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健康经济生态的构建。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新领域、新赛道的开创,取得了新兴领域的一系列关键性突破,强有力的生产潜能得以有效释放。数据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13%,发展势头良好。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基础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产业基础能力不扎实、人才质量和结构不匹配等。对此,需要抓住关键,稳妥施策。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重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培育形成新兴产业。培育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

投入力量从事原创性技术攻关,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新兴产业孵化等方式,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在基础研究以及应用型研究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协同创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深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优化相关环境,形成鼓励并推动创新的优质生态。(王 珏)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把握“有机生命躯体”的内在规律
下一篇:凝聚开放共识 汇聚发展合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