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农村体育设施,“重建”更要“重管”

2023-12-07 10:26:33    光明网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的推进,室外健身器材在农村越来越普及,配备健身器材的文体小广场甚至成为一些行政村的“标配”。但记者近日在农村地区采访时发现,由于建设之后疏于管护,有的健身器材“超期服役”“缺胳膊少腿”,有的健身场地杂草丛生,篮球场变成了晾衣场晒谷场,健身器材成“弃材”的现象并不鲜见。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积极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功能多样、款式新颖的体育设施逐渐在广大农村出现,成为扮靓乡村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遗憾的是,在乡村体育设施短板不断得到弥补的同时,也出现如上述新闻中提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健身器材成“弃材”的现象并不鲜见。当体育设施沦为“弃材”,不仅有浪费之嫌,且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得不防。

农村健身器材成“弃材”的背后,有一些现实的成因。一方面,一些地方建好体育设施之后没有建立有效的管护制度,而且“重建轻管”,甚至是一建了之,即便有人积极反映相关问题,也往往遇到因地方权责不清遭遇被“踢皮球”的尴尬。另一方面,一些体育设施在建设之前没有充分征求民意,没有让体育设施建在最需要的地方、最正确的位置,这也导致很多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现实的需求并不匹配,最终沦为摆设。

农村覆盖体育设施本是一件惠民好事,但若不能做好后续的运维保护工作,则会让政策善意打折扣。这般现实问题,亟待制度性的回应。对有关部门来说,不妨积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规范使用、自觉爱好农村地区的体育设施,还可以建立信息反馈、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的闭环系统,让监管实现全覆盖、不留死角。可以说,只有体育部门和各个乡村都能迅速行动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人建无人管”的顽疾。

总之,农村体育设施“重建”还要“重管”,唯此,才能确保体育设施起到效用,让体育设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意义。(龙敏飞)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
下一篇:流动的中国活力无限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