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家风 > 正文

叶圣陶:因材施教 润物无声

谷 敏    2023-10-31 11:38:47    人民日报海外版

叶圣陶是中国现当代卓越的教育家、文学家与出版家。1894年,叶圣陶出生于江苏苏州,他的父亲叶钟济是一名账房先生。叶钟济薪水不高,勉力养活全家七口人,但他仍尽自己所能,多带孩子外出游历。他希望叶圣陶不要“死读书”,在注重学业的同时也要了解社会现实。

1912年,因家庭贫困,叶圣陶中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他在各类学校担任过教职,也做过图书和杂志编辑,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等职,对教育学有持续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叶圣陶认为,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符合设计的产品,而教育业近似于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创造充分、合适的条件,让它自己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教育业之所以与农业相似,是因为工作的对象都有生命,都存在相对独特的成长规律。谁要是将受教育的人当成“没有生命的泥团”,不懂得把握规律,就注定会失败。

叶圣陶有3个孩子,分别是长子叶至善、女儿叶至美、幼子叶至诚。叶至善年幼时成绩不好,小学曾留级,初一又有多门功课不及格。叶圣陶并未因此对他发脾气,而是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及时将他转入一所更适合他的中学,并鼓励他发展兴趣爱好。在父亲的包容和引导下,叶至善未因成绩不好而消沉,在学习之余,热爱养蚕,喜爱音乐,观察学习工匠制作器物,曾按照图纸自己安装过一台矿石收音机。

叶圣陶还认为,教育孩子既要严谨认真,也要讲究方法,“枯坐听讲”并不可取。为帮助孩子们提高写作水平,叶圣陶在晚饭后将3个孩子聚在一起,当面修改他们的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叶圣陶和孩子们一起“商量着共同改”。3个孩子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着父亲的笔尖,你一句、我一句,和父亲热烈地讨论着。叶圣陶一边看孩子们的习作,一边向他们提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原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每改完一段,叶圣陶都会朗读一遍,看看改过的文章是否通顺。孩子们也会跟着父亲默诵。叶至善回忆,自己和弟弟妹妹都很乐意参加这种“生动活泼的训练”,几乎每星期都能交一篇习作给父亲。这些习作不仅记载了他们的成长印迹,也见证了叶圣陶“启发式教学”等教育思想在家庭中的运用,后来结集出版。

几十年后,已长大成人的叶氏兄妹难忘当年与父亲围桌改稿的温馨场景,重新开始写作,写毕仍邀请父亲修改。这些文章1984年汇成《未必佳集》出版,书名意为勉励自己“永远不要自满”。

叶圣陶一直把“做人”当作教育的主要目标,认为关键是“养成好习惯”。孙女叶小沫回忆,叶圣陶常在家中强调,凡事要尽量为他人着想,例如写信时要为收信人着想,收信人想知道的事情不要漏掉;信封上一定要把收信人的地址、姓名写清楚,方便邮递员投递……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叶圣陶不厌其烦地提醒家人,务求做到“习惯成自然”,让孩子们一辈子都能从中受益。

叶圣陶的3名子女继承父亲的文脉,后来都从事编辑工作:叶至善曾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叶至美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台英文编辑,叶至诚曾任《雨花》杂志主编。回忆成长历程,叶至善写道:“父亲的关心和教育似乎是无形的,像空气一个样;我无时不刻在呼吸,可是从没想到,自己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非遗传家风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