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政策”与“改革”要协同

2023-03-07 18:23:42    北京日报

2023年的经济要进一步复苏,大家对此多有期待,首先是期待财政货币政策发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发力。作为主要的宏观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如何形成合力,是当前各项政策协调中的一个重点。

我想强调的是,想要推进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来支持经济复苏,首先要看当前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这是一个前置性的问题。若是不总结疗效,只是加力开处方,可能会陷入认识误区而导致新的公共风险。

当前经济的核心问题还是预期转弱,尚未实现根本扭转。这一年多来,预期转弱的压力依然存在。例如,从民营企业投资来看,其投资占比原来超过60%,而现在下滑到了55%。如果以这样的趋势继续下去,即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再度加码,政府的力量与市场的力量或许都难以形成合力。且这种情况下,政策效果会递减,一再加码或将导致更大风险。

如果市场预期没有转变、市场积极性没有起来,投资意愿不强叠加消费意愿较低,这种情况下依赖财政货币政策去刺激经济复苏,有可能导致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更多地去替代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这也意味着,政府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才能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其中隐藏着一个风险,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可能会被削弱,资源的配置效率或将下降。经济增速事关我国“十四五”目标、现代化“两步走”的战略目标,一旦经济本身陷入“低速轨道”,依赖政策加力来提振,陷入上述恶性循环的风险就会变大。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充分估计。

我们讲财政货币政策要协同发力以支持经济复苏,就必须让市场真正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如果这个前提被削弱,市场的内生动力不足,恐怕政府发力的方向、方式就要调整,即不能仅仅依靠财政货币政策,更多要靠改革举措。

改革是经济内生动力的保障,特别是国有、民营经济要有动力,形成新发展格局,那毫无疑问要全面深化改革,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改革各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如果没有改革或改革推进不力,或者用宏观政策去替代一些改革措施,恐怕经济复苏依然处于疲乏状态。所以,如何在财政货币政策加力提效的同时在改革上发力,让“深化改革措施”与“宏观政策措施”协同,变得十分重要、非常迫切。仅从政策层面讲协同是远远不够的。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需要对逻辑关系做一个调整,即改革的加力提效应当作为前置条件放在首位,政策协同的加力提效位于其后。换言之,应改革举措放在前、宏观政策做配合,前者为后者创造条件、扩大空间。从眼前和长远来看,这种改革举措和宏观政策的协同效果将会更好。当前市场经济的内生动力有所减弱,这不是周期性的问题,而是体制性问题、结构性问题,还是要从改革入手。

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可以针对财政货币政策的体制基础发力,进一步完善财政货币政策的体制基础,从而进一步疏通财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例如,目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存在一定障碍,根源在于货币政策的体制基础有待改善。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也在递减,意味着财政政策的体制基础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要把现存的体制基础问题解决好,首先要健全财政政策传导所依靠的财政体制、预算制度,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所依靠的资本市场制度、中央银行制度,推进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财政货币政策传导的共同体制基础是市场制度,特别是金融市场制度。我们的金融机构在很多情况下,它不完全是按照市场的信号在配置资源。由此,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关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关键是资本、资金,这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金融的市场化改革,是激活现代经济核心的关键之举。

上述这些体制基础问题的解决,必须和现有宏观政策协同发力,紧密结合起来,不能就政策论政策,更不能用短期政策替代制度安排。这是当前政策发力需要充分考虑的一个前提条件。

作者:刘尚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构建新发展格局需统筹好几个关系
下一篇: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