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023-05-15 18:40:30    《人民周刊》

2022年,广东省东莞市道滘镇曾因乡村振兴而“出圈”。

在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乡村振兴局、广东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的广东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竞演中,道滘镇从东莞市11个参选镇街中脱颖而出,代表全市与珠海市斗门区、惠州市博罗县同台比拼,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石。道滘镇在推动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又取得了怎样的突出成效?近期,道滘镇党委书记曾平治接受了《人民周刊》记者专访。

 

广东省东莞市道滘镇风貌

 

记者:“中国特色食品名镇”,是道滘镇远近闻名的鲜亮招牌。食品饮料工业作为道滘镇的特色产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否请您介绍一下道滘镇食品饮料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和培育情况?

曾平治:食品是道滘传统优势产业,道滘食品誉满珠三角、蜚声粤港澳,道滘镇成功获得“中国特色食品名镇”“美食名镇”“食品专业镇”等荣誉称号。我们注重品牌化发展,创建了“道滘”“品味道滘”集体商标和区域品牌,推动企业打造“金鳌”“佳佳美”“千厨”等知名企业品牌。成功举办了十届国字号的中国(道滘)美食文化节活动,以美食节为媒加强各地美食文化交流,提升道滘食品的知名度和知晓率。我们注重产业化发展,道滘粽、道滘肉丸、道滘米粉、道滘礼饼等传统美食已逐步从小作坊走向了企业化、从小食品走向了产业化、从小土产走向了品牌化、从小门店走向了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全镇已有食品企业约107家,其中食品生产企业51家、食品小作坊56家,产品主要涉及米制品(粽子、米粉等)、饮料、烘焙类、肉制品等15个大类2000多个品种,形成了制造、包装、销售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其中,道滘米粉作为东莞米粉的主要代表和重要名片,在珠三角的市场份额接近70%。我们注重规模化发展。一方面,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发展,加强培育新兴隆、佳佳美等本土企业,推动我镇成为全市首个传统粽子类小作坊集聚区建设试点。另一方面,引进东鹏、思朗、沙拉时刻、伊都面业等优质企业,壮大食品产业规模和体量,我镇被认定为市食品饮料产业集群核心区。我镇在2022、2023两年共投入3500万元支持食品饮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招引优质企业落户、鼓励企业增资扩产、融资贷款贴息、租金补贴、研发创新、开拓市场、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奖励和资助。

记者:除食品饮料产业外,镇村工业园还引进培育了新材料、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这也是镇村工业园“腾笼换鸟”、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举措。那么,对于新兴产业布局,您有怎样的思考与谋划?发展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曾平治:由于我镇地处水乡片区,过去基本上形成依托水资源而产生的造纸业和纸板业、建材、洗砂场、石场等产业,发展方式粗放,对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形成了较大的挤压。改革开放以来,我镇逐渐建立起以造纸、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电气机电设备、食品饮料加工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但是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缺乏、主导产业优势不强,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2022年,我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23亿元,总量排名全市各镇街仅第27位,对于东莞万亿元GDP来说,存在感实在不强。因此,我镇加强顶层设计,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企业培育为重点、资金支持为保障,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以我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为牵引,确立以培育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的产业发展思路。二是加强与上级产业规划衔接,主动走出去、引进来,成功招引视安通、中天联科滨海智造港、盛元中天、黄家圣幸、得利钟表等一批优质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以银禧、国立、雄林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盛元中天、黄家圣幸为代表的大健康产业,以顺丰总部基地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以东鹏、思朗为代表的特色食品产业。三是大力实施镇村工业园改造攻坚行动,统筹推进南丫新材料工业岛、大罗沙大健康产业基地、九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小河“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示范村建设,力争3年内完成连片产业用地整备任务至少1500亩,为新兴产业落地提供充足的空间保障。

我认为,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是开拓存量,而新兴产业布局则是创造增量,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从而为乡村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基础,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以我镇小河村为例,该村2022年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只有23944万元,纯收入约3000万元,村集体收入不高。小河单元连片“工改工”项目所在位置曾是20世纪90年代建起的老旧厂房,多是单层的铁皮房,被作为集体工业、仓储用地,建筑质量差,多为鞋材、五金加工、泡沫等污染性较大的产业,厂区规划凌乱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益低,年产值仅1800万元。在我镇的大力推动下,小河单元连片“工改工”项目成为东莞首宗完成挂牌招商及拆除工作的市属企业整备开发项目,项目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首期启动区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从原来1800万元提高至12亿元,年税收从原来450万元提高至350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租金收入600万元;全面建成后,预计每年产生66亿元产值、2亿元税收。目前首期项目已完成全部建筑物主体结构封顶,预计今年年底可以竣工验收及企业入驻,2024年实现全面投产。

记者:发展乡村旅游,是许多乡镇推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可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道滘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道滘镇有哪些区别于其他乡镇的独特之处?

曾平治:过往我们的文化和商旅主要是依托美食节来搭台唱戏,通过饮食文化拉动商旅消费,这种方式的结合程度还比较浅。现在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找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主要从三个层次来推进。

一是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商旅新热点。比如,我们去年举办了道滘“十大名菜”品鉴季暨美食风物展系列活动,发布了“十大名菜”美食地图,今年又启动了道滘“十大名小吃”评选活动,通过乐购道滘活动结合曲艺文化、水乡文化进一步拉动商贸消费。二是利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文旅商贸区。整合沿线各类文化、空间资源,引进优质的文化创意团队,孵化本地文旅管理企业,使示范带也成为文旅商贸区。比如,依托道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精心打造与市三江六岸工程互联互通的水乡文化风貌示范带和串联村庄文化历史资源、农业资源、田园景观的田园碧道风貌示范带,实现串珠成链、连线成片。三是通盘谋划重大文旅项目。我镇在莞惠城际轨道边留下200余亩文旅用地,配合周边400余亩用地和良好生态,准备招引优质文旅项目,融合我镇水乡传统文化,推动我镇文旅领域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道滘镇非常注重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着力破解乡村旅游同质化的问题。我们同时拥有中国游泳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特色食品名镇等大IP。

在道滘,你能领略最正宗的粤剧曲艺文化,我镇专门建设了一批粤剧曲艺专用场馆,粤剧曲艺进校园已经实现全覆盖;我镇还打造了“粤剧曲艺黄金周”“初一十五看大戏”等品牌活动,近年来创作了粤剧曲艺作品60多部,获得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创作提名奖等国家级奖项25个、省级奖项110个。就这几天,我镇又承办了第五届广东省曲艺大赛总决赛,借此宝贵机会,让道滘的曲艺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我们高水平举办露营节、火柴盒音乐会、工业旅游等不同形式的活动,能给游客丰富独特的乡村旅游体验。比如,我镇的北岛湿地公园、万里碧道、大岭丫村大草坪、永庆村乡村游等都是游客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喜欢前往的网红打卡点。其中,在永庆村的也文也武艺舍内就有艺术民宿供游客居住。又比如,我镇充分挖掘美食文化价值,其中佳佳美在继2013年以“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艺”获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后,2022年又以“道滘广式喜饼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东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佳佳美饮食文化体验馆也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二批工业旅游精品路线。

我镇的水文化也特别浓厚,特有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道滘典型的岭南水乡风貌,拥有四面环水、城在水中的独特人文景观,是东莞市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连续5年(2017—2021)获评东莞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优秀”镇街。同时,我们精心打造环绕全镇的145.85公里的百里碧道,其中北海河碧道获评“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沿江碧道获评“东莞最美碧道”。

记者:融合发展、转型升级,道滘镇的一二三产业都在培育壮大。那么,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道滘镇都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曾平治:道滘镇按照“产城人”融合发展思路,全面落实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部署,全域大力发展美丽乡村经济,打造乡村振兴“道滘样本”。简单而言,我们的乡村不是那种原始的农村,是现代化的农村,既有种植业,又有现代产业,还有休闲文化旅游等,而且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真正做到三产融合、产城融合。

一方面,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布局。理清工作思路,高水平编制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推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以6个水乡特色示范村庄和3个特色精品村为样板,出台“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设计方案,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全面打造水乡文化、田园碧道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示范带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扬特色、创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文化等产业,引导各村整合资源,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产业发展布局。以万里碧道为载体充分串联大岭丫花茶湾、掌洲农业公园、粤晖园,以及兴隆街、济川善堂等历史遗迹,着力打造岭南水乡村落风情精品旅游线路和文化创意旅游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大岭丫村。早在2011年,大岭丫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建设了集旅游观光、健身、娱乐等于一体的水岸枫林,后来又引进了占地5000亩的花茶湾文旅项目,进一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同时,对老旧厂房进行改造升级,加快新稳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建设,预计建成后年产值达8亿元,可为集体增收1500多万元,既实现了环境提升,又推动了产业升级,还壮大了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创收,实现“以工哺农”。还有,永庆村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产业,通过整合巍焕楼、酱油厂旧址、衡斋家塾等历史文化古迹以及道滘肉丸、排骨饭、特色糖水等水乡美食文化,打造精品文旅路线,构建“吃、住、行、游”旅游服务产业链。

(《人民周刊》2023年第7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3年第7期

上一篇:赏雷锋邮票 悟雷锋精神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