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把抗战精神融入新征程

——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教研室主任张卫波

本刊记者 屈一平    2023-11-19 23:29:15    《人民周刊》

9月18日上午10时,江苏南京等地拉响防空警报,人们纷纷驻足默哀,缅怀先烈。

92年前的炮火声犹在耳畔,无数先辈用血泪写就的峥嵘岁月不能忘记。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人民不畏强权,坚持不懈地进行了14年的斗争,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已结束78载,然而抗战精神却扎根于中华儿女的记忆中,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里。

今天,强调抗战精神有何意义?如何理解抗战精神?如何把抗战精神融入新的征程?本刊专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教研室主任张卫波,听他讲述抗战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铭记九一八”海报(资料图)

 

抗战精神的内涵

记者:不忘历史,方得始终。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请问您如何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

张卫波: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炮火的欺凌,然而,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击与抗争。在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可谓史无前例,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根据公开统计数据,在抗日战争14年中,中国超过930座城镇遭到攻陷,超过4200万难民流离失所,中国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其中,死亡人数达2100万。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重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记者:伟大抗战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根源在于深厚的爱国情怀,鼓舞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勇往直前。您怎样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张卫波:今天,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我们更应该拥有国家安危,每个人都有义务的爱国精神,以此为基础,凝聚起所有可以凝聚的力量,建立起最强大的爱国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发生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和其他仁人志士不畏强权,坚定地站起来,把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放在首位,他们发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号召,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起反抗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的领土和安全。  

今天,中国正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达成,我国影响力迅速攀升,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强。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中国同时也处在一个充满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难以预料的复杂局势之中,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确保长远发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倡导的是全民共同参与的精神,我们应当勇于承担自己的义务,并且努力联合所有志同道合的人。唯有如此,党的二十大所确定的目标任务才有可能如期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才会最终实现。

记者:民族气节不仅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在未来的征程上,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如何激励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张卫波: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使得它在国际冲突中屡遭挫折,这给许多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他们失去了民族自信,甚至有些人开始崇尚西方文化。在这种情景之下,“投降论”在抗战初期一度甚嚣尘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大批爱国志士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他们坚信抗战一定会胜利,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复兴。在抗战时期,一批英雄人物,如杨靖宇、赵尚志、左权等,用自己的生命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事迹深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当前,反对全球化的思潮不断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发暗流涌动,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并提倡民族精神,坚定维护民族自尊,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成为真正的中华儿女。

记者:14年漫漫征程,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激励着中华民族血战到底。请谈谈抗战精神中的必胜信念在今天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张卫波:面对改革开放中的困难和挑战,抗战精神教给我们要树立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持续14年。在这期间,重大会战22次,重要战役有200多次,每次战役都打得十分惨烈,但是中国人民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在最艰难的时候,抗战必胜的信念是激励每个中国人坚持到底的重要动力。

今天,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进展,但同时改革也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各种困难和挑战接踵而至,有的甚至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对困难和挑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需要全体共产党人具备一种担当、警惕、自律的态度,继承并发扬伟大抗战精神,勇敢地迎接艰苦卓绝的斗争。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更加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从而更好地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人民周刊》2023年第18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3年第18期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读书品文学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