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马瑞才坚守乡村教育40余年

用爱铺平每一位学生的求学路

人民日报记者 吴凯 / 《人民周刊》 张若涵    2023-12-28 19:07:25    《人民周刊》

“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邓厂满族乡中心校的操场,一堂别开生面的四年级科学课正在开展。只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带领学生们通过计时跑的方式深入学习“运动的快慢”背后的科学知识。这位老师名叫马瑞才,退休前,他在邓厂满族乡中心校坚守了40年;退休后,他主动申请了“银龄讲学计划”,重新回到熟悉的三尺讲台。

 

马瑞才正在开展“运动的快慢”课程教学。人民日报记者 吴凯摄

 

亦师亦友,对学生付出真心

1982年,马瑞才成为邓厂乡(现邓厂满族乡)的一名老师。“当时,村里没有通电,老师们集体备课时需要点煤油灯,冬天取暖需要烧木疙瘩和玉米芯。”马瑞才回忆,有的孩子家庭条件困难,常常徘徊在辍学边缘。“他们学习热情很高,但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萌生了辍学的想法。”为此,他和同事常常需要去不同学生家里了解情况、辅导功课,用温暖的话语鼓励有意放弃学业的学生。

山路难行,尤其是下雨之后,路面的水坑让马瑞才的家访之路更加艰难。距离自己最远的一个学生家,更是有20多公里。有一次,他徒步一个半小时才到达学生的家里。等到家访结束,天已经黑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不少学生坚持完成学业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终成功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

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离不开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的现代化。在授课之余,马瑞才将目光投向学校软硬件设施的改造上。为了帮助学生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更早接触到电脑等教学设备,马瑞才骑车数十公里来到北京市密云县(现北京市密云区),通过多方联系为学校争取到一批桌椅和教学设备,同时让学校教师获得参与当地教师培训的机会……

秋去春来,时序更替。2022年,马瑞才正式退休,不得不告别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校园。在这40年的教学生涯中,马瑞才获得了诸多认可——滦平县“先进工作者”、滦平县“优秀教师”、滦平县小学科学优质课二等奖……谈到这些荣誉,马瑞才总会说“这都是过去了”。他更为珍视的是学生们对他的昵称——“小马哥”。因为他教过的学生比较多,有些甚至是毕业多年的学生的孩子,“小马哥”这个绰号便代替了“师爷”,成为马瑞才和学生良好关系的写照。

“对学生付出真心,学生自然会信任老师,愿意把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分享给老师。”马瑞才说,与学生处理好关系,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很多学生更是向“小马哥”保证要取得好成绩,在日常学习中也更为刻苦。融洽的师生关系贯穿了马瑞才的教学生涯,成为他最为欣慰的美好瞬间。

退休后,学校有意邀请马瑞才回到学校继续任教,但他的身体状况频频亮起红灯:痛风导致双脚疼痛,让马瑞才很难在课堂上长时间站立;一次意外的脑出血,更是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在经过一段时间休养后,身体情况稍稍恢复的马瑞才萌生了申请“银龄讲学计划”的想法。

“我还没教够呢。”马瑞才说,“退休不应是走下坡路,而是打开一扇新的窗口。”此时的马瑞才,开着红色小车、穿着时尚衣服,不再是当年的“小马哥”了,不再需要徒步很久去劝导学生完成学业,也不再需要骑车数十公里去改善学校软硬件条件。如果能重返三尺讲台,熟悉的“小马哥”就回来了。

重返校园,为乡村教育再添薪火

2023年,马瑞才重返邓厂满族乡中心校,担任四年级的科学教师。再次走进校园,看到熟悉的面孔和场景,马瑞才倍感亲切。教学楼内,优秀教师的展板上依然有他的名字、照片和他获得的10余个奖项。似乎马瑞才从未离开学校,而学校也从未想过与他分开。回到讲台,“小马哥”换回了熟悉的素色衣服,开始了他的教学。

根据他的身体情况,学校没有给马瑞才安排过多的课时。“马老师是一位有情怀的老师,学校的老师们都非常希望他能够回来。”校长王冬明介绍,“他不仅可以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还可以通过言行影响更多年轻教师。”

 

马瑞才在翻看教案。张若涵摄

 

谈到马瑞才,曾与他共事多年的六年级语文教师贾立杰,打开了话匣子。“在平时的工作中,马老师不仅注重总结,而且主动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分享给我们,帮助我们快速成长。”贾立杰介绍,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马瑞才在教学中十分重视课本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例如,有一篇标题为《草原》的课文描绘了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热情。因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草原地区,很难想象在草原上迎接客人的场景,于是,马瑞才让学生联想自己家过年时迎接客人时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中的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张慧颖分享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瞬间——马瑞才曾经在课堂上暂停授课,只为让学生们观察窗外的雨景。“很多学生会对写作文产生焦虑。于是,马老师常常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自然、感受身边的一切。”张慧颖介绍,从下雨的声音到下雨时窗外事物的变化,他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处细节,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如何用文字表达。把课堂搬到学校的每个角落,也是他给年轻教师的启示。

“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马瑞才微笑着对学生们说。虽然年龄大了,身体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强壮,但马瑞才心中对教育的热情没有减退。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的责任。他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们,帮助他们成长、发展。

放学后,马瑞才习惯在校园里多待上一阵子,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离开,他才开着红色小车,踏上回家的路。这条路见证着一位乡村教师的坚守,也为更多学生铺展开通往更高学府的希望。

(《人民周刊》2023年第21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3年第21期

上一篇:“每一个冠军都是拼出来的”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