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为玉米嵌入“中国芯”

孟繁哲    2023-03-27 14:43:56    人民日报

【人物】育种专家番兴明

【故事】番兴明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近40年来,他潜心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在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创新、玉米品质改良、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成功解决了玉米种子同质化等重大技术难题。他率领团队累计选育出60余个玉米品种,推广优质玉米超1.4亿亩,新增产值超过170亿元,助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民增收致富。

【点评】

在番兴明的办公室,一个尚未“封顶”的“玉米塔”格外显眼,每层都挂有品种名称,每个品种都有自主知识产权。一层层玉米,记录着番兴明几十年潜心玉米育种的不懈努力,标注着他科学报国的赤子之情。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大、总产量高的农作物。多年来,玉米病害蔓延、虫害加剧的情况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为了育好种,番兴明每年有200多天在农田里搞科研;在玉米试验基地遭遇洪水时,他冒着危险跳下水抢救宝贵的玉米资源……对玉米育种事业始终如一的执着追求,让番兴明练就了万里挑一的选种“慧眼”,培育出一系列创新果实,为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表现更优异的中国“玉米塔”作出重要贡献。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2001年,国外一家跨国种业巨头向番兴明抛出“天价合同”,但规定科研成果不能发表在期刊上,只能属于公司。当时每月工资仅约千元的番兴明,毅然拒绝了邀请,因为在他心中,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国家、社会和广大老百姓。这些年来,番兴明始终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坚守着“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最轻”的信念。如今,番兴明团队培育的品种遍及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有力提升了我国玉米种子的国际影响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每一粒种子都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种业市场规模超千亿元。经过多年持续攻关,我国种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种子供应总体有保障、风险可管控。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种业自主创新仍有差距,在某些方面还面临“卡脖子”问题。确保中国碗里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这就需要更多农业科学工作者心怀家国、求实创新、协力攻关,努力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播撒良种,孕育丰收。从“生命不息,奋‘豆’不止”的大豆育种专家盖钧镒,到五十余载追梦万里稻香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再到玉米地里“追着太阳跑”的番兴明,一代代农业科学家怀揣梦想、接续奋斗,用心血、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了广袤大地上的累累硕果。希望未来有更多人如他们一样,投身种业振兴事业,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从码头工人到“蓝领专家”
下一篇:让合成化学成为简单好用的工具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