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乡村文化空间,美起来实起来

郑海鸥    2023-01-25 18:44:00    人民日报

在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任葛村,有一座人气很高、名称雅致的图书馆——“秋白书苑”花开西庄馆。图书馆由一栋废弃的民居改造而来。建设之初,漂亮的效果图就引起了村民尤其是孩子们的注意。许多孩子几乎每天路过都会来瞧瞧装修进度。他们说:“这是电视里城市才有的图书馆,真盼它早点建好!”承载着全村人的希冀,这座新颖别致、传统又时尚的图书馆终于开馆,不仅村民络绎不绝,还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

孩子们的一席话,道出了我国各地农村的实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广大农民群众富了口袋后更想富脑袋。在成长之时、劳作之余,他们同样期待置身有特色、有品位、有温度、舒适便捷的文化空间,或捧书阅读,或翩翩起舞,或观影看戏,或传承传统文化……同时,有颜值有内涵的公共文化空间本身,就是村子的文化地标和精神家园,赓续着文脉,培育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乡镇(街道)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多个,农家书屋58万多家,广大农民群众公共文化生活“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但不可回避的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却越来越凸显——陈设呆板、服务传统、效能不高等现象依旧比较普遍,高水平、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供给相对还十分缺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当此之时,公共文化空间的提档升级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多地加大力度建设独具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改善,村子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持续提升。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应该如何建?

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革命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富集,这些正是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的重要资源。不论是河南孟州市的老苗书馆,还是浙江温州市的龙溪艺术馆,都为记住乡愁打造了全新的文化载体,文化和历史在此浓缩,空间承载了故事,建筑也能够被阅读。不少村民表示,在这些文化空间,“读到了家乡的过去,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无论是光辉的、衰落的、曾逝去的,以及还梦想的。以前在外说起家乡总是模糊的,现在的家乡具体了。我们也自信了!”与此同时,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空间发挥“以文促旅”的功效,能够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传统文化体验等充实丰富内容。

当然,仅仅做到设施空间的美化还不够,搞好服务才能让人气可持续。一些地区将农村濒临消失的农耕器具、民间技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挖掘出来,以活态化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创新,既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保护、传承和复兴了传统文化;一些地区统筹规划公共文化空间主题,不同空间的内容既有所区分又贯穿内在联系,从而串珠成链打造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路线;一些地区针对留守儿童照护等痛点,开展“四点半课堂”、寒暑假托管班等服务,等等。贴近实际的服务引来村民的阵阵叫好。

希望各地立足自身特点,不断适应农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让公共文化空间美起来,文化服务多起来,人们的精神生活充实起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乡村生态好 旅游业态新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