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接力守护千年梯田

广西龙胜:土地生金 一田五金

庞革平    2023-10-11 11:28:26    人民周刊网

梯田秋丰醉游人,满坡尽带“黄金甲”。中秋国庆长假,广西龙胜梯田迎来了最佳观赏季,一望无际的金色梯田蔚为壮观,像堆满了一座座山坡的“金塔”。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农民自发成立梯田维护队和护林巡逻队,世代接力守护,让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龙脊梯田在新时代焕发无限生机,演绎了“种田‘种’风景”、“一田生‘五金’”的励志故事。

接力守护:有田才有景

据史料记载,龙胜所处的南岭山地是世界人工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秦汉时期梯田耕作方式已形成,堪称世界梯田原乡。“春如片片明镜,夏滚道道绿波,秋叠座座金塔,冬似山舞银蛇。”这是龙脊梯田四季美景的真实写照。

年年岁岁花相似。美丽梯田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呢?龙脊镇大寨村老支书潘保玉介绍,大寨村现有886亩梯田、450亩旱地,梯田保护过去也曾走过不少弯路。2007年,大寨村成立了由50名村民自愿组成的梯田维护队,制定村规民约,明确保护梯田和破坏梯田的奖罚措施。

此外该村还成立护林巡逻队,发动村民们种树、保护水源林。2008年,全村完成水源林种植2万多亩,培植柳杉苗30万棵。

在一代代种田人的接力守护下,龙脊梯田成了享誉中外的著名旅游景区,龙脊村、大寨村也都相继走上了“全民持股、全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新时代。

田长履职:巡田成常态

隔三差五,龙脊村党支部书记、村级田长侯荣义就会骑上摩托车,沿着村中的大道小路到梯田中转上一圈,四处看看有没有梯田被损坏、被占用,或者有没有发生违规运输建筑材料进入景区、建规占用耕地建房等现象。

随着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龙脊梯田的保护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从2021年起,龙胜各族自治县积极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设置县、乡镇、行政村各级田长233人、网格员980人,利用“广西田长巡”APP对违法占用或损毁耕地等行为实施监测监管,推动党政同责和网格化监管压实落细。

2022年4月29日,在龙脊镇一年一度的开耕节上,龙脊梯田迎来了首位村级田长,开启了巡田护田新征程。“今年我们还探索推行田长、林长、河湖长‘多长合一’新机制,打通耕地巡护‘最后一公里’,实现了资源整合、‘一巡多查’和减负增效。”龙胜各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闫杏表示,推行田长制后,实现了巡田工作常态化和对每一块梯田的全方位监管监控,有效遏制了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对于部分因下雨产生塌方等自然损毁的梯田,该县自然资源局鼓励当地群众主动出工出力自行修复,同时通过项目倾斜支持、财政资金扶持等方式,统筹实施梯田土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推行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确保龙脊梯田一年四季风景常美、生态常在、环境常好。

土地生金:一田生“五金”

75岁的龙脊村老支书、梯田维护传承人潘庭芳自小就跟随父母种梯田,对梯田有着特殊的深厚感情。他说,梯田过去是村民们的饭碗田,现在更是群众发家致富的基础条件。只有把梯田种好了、保护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老百姓才能吃上办民宿、开农家菜馆的“旅游饭”。

如今龙脊镇龙脊村、大寨村、平安村,家家户户都参与梯田入股旅游公司,做起了旅游民宿、农家乐等开发经营。平安村、大寨村旅游民宿均超过200家,大寨村旅游分红从2008年的2.5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720万元。龙脊村还建起村级梯田博物馆,吸引广大游客关注梯田历史文化,号召大家都来当好梯田保护的实践者和宣传员。

闫杏认为,对龙脊梯田景区的村民来说,他们种田地就是“种”风景、种水稻就是“种”黄金。通过近几年的探索,龙脊梯田实现了“一田生五金”:梯田流转有租金收入、梯田维护有奖金、梯田务工有工资、旅游经营有经营收入、梯田入股旅游开发有分红,促进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成果转化。

对于如何保护好梯田,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认为梯田的整体生态就是美,建议早日成立梯田联盟,持续传承梯田农耕文明,千方百计增强梯田的整体生态功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黄尚宁参与采写)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收辣椒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