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江苏:“人地钱”资源下乡 “一二三”产业共融

2023-03-01 15:45:41    新华日报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着眼推动城乡高水平融合,出台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目的就是加快破除城乡二元制度藩篱,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近年来,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为突破口,江苏加快探索“富庶之城”和“鱼米之乡”融合的江南实践。2022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11: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未来如何进一步促进城乡高水平融合发展?在省发展改革委规划处副处长李江涛看来,打通堵点障碍,加快“人地钱”向乡村汇聚,是基础,也是关键。“长期以来,由于城乡户籍壁垒、用地市场分割、权能不平等等制度性障碍,资金、土地、人才等各种要素主要由农村单向流入城市,导致农村发展动力不强、后劲不足。”李江涛认为,当前江苏的关键任务是畅通生产要素在城乡双向自由流动的通道,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这样才能推动更多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出城入乡,加快助力乡村实现振兴。

“人”的方面,要让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持续推进“定制村干”、乡村定向师范生、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建立健全各类人才下乡激励机制;“地”的方面,要让农村土地资源真正保得住、用起来、活起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探索实施点状供地、“农业+”混合用地方式;“钱”的方面,要让资本流入农村、造福“三农”,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鼓励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领域小微贷款投放力度。

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事项,是城乡融合过程中农民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升农村民生保障水平。

“到2025年基本建成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最薄弱的短板在农村,最需要关注的人群是农村困难群体。”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义说,下一步江苏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标准为牵引,促进更多公共资源向农村地区下沉,确保广大群众普遍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社会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全覆盖、无遗漏;二是以项目为抓手,着力强化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全力做好各类资金争取,推动项目加快建设,着力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弱项;三是强化精准考核,努力使农民“急难愁盼”得到切实回应,持续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监测,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县一级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城市与乡村的对接点,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重点是建好各级承载平台,关键是提升县域就业吸纳能力,抓手是强化试点引路。”李江涛认为,要加快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吸引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遴选一批试点地区先行开展试验探索,集中力量点上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牵引带动面上改革推进。

“过去十年,江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各种人才到农村创业,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苏南和苏北之间的不平衡性。”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专咨委特约研究员,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教授段进军表示,苏南很多农村已实现共同富裕,但苏北相比苏南还有不小差距。今后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出台政策支持苏北乡村发展,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大力推进徐州都市圈的发展,在都市圈中推进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在交通可达性不断改善的情况下,苏北地区要加快融入苏南和长三角一体化,在长三角大都市圈中挖掘苏北农村新功能,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拓展乡村发展新市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沈佳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北京推广外卖明示重量 查处诱导点餐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一系列新职业正吸引着人才不断涌入

一系列新职业正吸引着人才不断涌入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