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盐碱地国创中心将分三阶段建设,打造“国家队+地方队+企业”一体化研发模式

山东:合力攻关,把盐碱地变成“新粮仓”

2023-05-09 10:33:28    大众日报

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2022年12月30日,科技部正式批复在山东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盐碱地国创中心”)。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盐碱地国创中心将打造“国家队+地方队+企业”一体化研发模式,分三个阶段建设发展。

省科技厅副厅长梁恺龙介绍,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盐碱地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多样。盐碱地国创中心获批建设,对加速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盐碱地国创中心将以盐碱地综合利用核心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引领性技术攻关为核心使命,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三个转变”,即由治理盐碱地向适应盐碱地转变、由化学农业向生物农业转变、由传统农业向智慧化现代农业转变。在研发布局上,盐碱地国创中心将针对适生作物品种少、盐碱耕地质量低、生产效率不高、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聚焦盐碱地生物育种、盐碱地产能提升和盐碱地生态化利用三大关键领域,设立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盐碱地适生作物种质资源创制与高效育种、盐碱地土壤改良与快速培肥、盐碱地水肥盐协同调控、盐碱地绿色低碳与生态强化、标准化高效智慧种养、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功能化开发等七大重点研究方向。

国创中心,担负的是国家创新使命。盐碱地国创中心将针对全国盐碱地类型多样和资源禀赋差异大等特点,按照盐碱地类型及地域分布情况,构建“1+3+16”的空间布局,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格局。

在建设层面,盐碱地国创中心由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山东盐碱地农业公司和山东省农科院三家单位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18家国内盐碱地农业领域优势单位共建。近期,盐碱地国创中心组建了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以及来自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近30名杰出学者在内的专家委员会,共同谋划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

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副所长易可可说,盐碱地国创中心将打造“国家队+地方队+企业”的一体化研发模式,通过发挥国家队核心攻关、地方队区域攻关、企业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各自优势协同创新,实现全国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水平高质量发展。

“近期,组织中国农科院、中科院、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高校、企业,凝练出稳定支持团队项目10个、完善提升及新建科研平台10个、揭榜挂帅项目6个,进一步论证后组织实施;总部基地力争上半年开工建设。”省黄三角农高区管委会副主任毕建明说,另外,首届盐碱地技术创新大会即将举办。

据介绍,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发展分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2023年—2025年,中心总部和各分中心、试验站全面启动运行,突破一批盐碱地生物育种关键核心问题,耐盐碱作物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实现我国盐碱地主要农作物的品种更新换代;突破盐碱地土壤改良与快速培肥、多水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带动1300万亩盐碱耕地质量普遍提升1—2个等级,单位面积综合产能提高25%以上;构建“生物育种—绿色投入品—标准化智慧化种养—生态化利用”的盐碱地生态化高值化全产业链条,培育盐碱地高效生态智慧农业新模式,建设盐碱地特色功能性产品等产业孵化基地。

第二阶段是2026年—2030年,将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创新中心,制约盐碱地保护和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得到解决,孵化出一批科技型企业,在典型盐碱区形成多种相对稳定的盐碱地综合生态高效利用模式,带动我国盐碱地规模化分类利用和盐碱地产能提升。

2031年以后步入第三阶段,中心自我发展能力大大提高,在我国不同盐碱类型区基本形成稳定且可持续的盐碱地综合生态高效利用模式,盐碱地后备耕地资源的作用得到科学合理发挥。

东营市副市长孙永表示,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也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核心区域和主战场,东营将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加快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加强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大力支持盐碱地国创中心建设。(王亚楠)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天津发布《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方案》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