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头条 > 正文

辽宁:以政务诚信引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赵婷婷 刘 璐    2023-06-09 11:07:42    辽宁日报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供需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坚实基础,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循环高效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6月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和政务诚信建设情况,并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我省在信用立法、政务诚信、信用平台建设、信用应用等关乎信用基础和社会高度关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信用工作位居全国前列。

在信用立法方面,我省目前共出台了三部地方性信用法规,特别是2021年以来,先后出台实施《辽宁省惩戒严重失信行为规定》《辽宁省社会信用条例》两部具有时代感、辽宁辨识度的信用法规和系列标准规范,对违法失信者“利剑高悬”、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的信用奖惩机制基本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初步建立,为高水平推进“信用辽宁”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在完善信用平台,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方面,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平台,特别是近年来,通过进一步升级改造,全面提升了信用平台及网站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截至目前,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总量达24.4亿条,完成平台查询和接口调用信用信息3万余次,社会公众通过信用中国(辽宁)网站查询近30万人次。

此外,我省还落实府院联动机制,打造信用治理新格局。印发实施《关于行政机关不履行法院判决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建立党政机关不执行法院判决案件台账,将涉及党政机关拒不执行法院判决情况纳入重点台账管理。依托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统计、推送政府机构被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督促各地各部门及时执行清理,并深入开展“屡禁不止、屡罚不改”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

政务诚信建设取得新进展

我省连续5年开展政府失信行为专项整治,树立政府公平、公正、诚信的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政务诚信建设取得新进展。

组织开展政府履约践诺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各级政府恪守契约精神,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坚决纠正“新官不理旧账”等政务失信行为。深入开展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无分歧欠款原则上发现一起清偿一起。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列入台账内无分歧线索1135笔,涉及金额18.59亿元。截至目前,通过现金清偿881笔,涉及金额5.1亿元,其余欠款按签订协议方式化解。开展政府招商引资承诺不兑现问题专项检查,印发相关方案,实时跟踪,督促各地区履行主体责任,推动问题逐步解决。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规范信息公开渠道。指导采购人切实履行履约验收主体职责。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促进政府采购市场公平竞争,持续提升政府采购透明度。

推进政府机构失信被执行人专项治理。强化督导考评,将政府机构失信被执行人指标纳入省委高质量发展实绩考核,以及省纪委监委营商环境问题“万件清理”监督行动方案。建立政府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台账。今年以来,核查治理政府机构失信被执行人案件318件,共清理执结186件,大连、阜新、铁岭、盘锦、朝阳五市实现政府失信案件清零,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组织开展全省政务诚信监测评价。探索构建政务诚信监测评价机制,突出辽宁地方特色,从依法行政、勤政高效、守信践诺等7个方面设计监测评价指标,科学赋予指标权重。对政府诚信突出问题,加大指标权重,形成倒逼机制,全面提升各地政务诚信建设水平。

接下来,我省将深入落实信用法规,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完善信用建设制度体系,研究制定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信用承诺、信用监管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政务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持续深入推进政府机构严重失信行为专项治理,督促政府机构依法履行承诺义务,及时纠正政府机构失信行为,切实降低政府机构严重失信行为数量。提高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水平。创新信用应用场景,鼓励探索运用信用手段释放消费潜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选树一批诚信典型,加大对严重失信典型曝光力度,使诚实守信成为市场运行的价值导向和各类主体的自觉追求,推动全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天津市四家法院将建营商环境“绿色通道”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