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雷锋精神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2023-04-11 13:27:18    云南日报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亲笔题词,掀起了全国性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热潮。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让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60年来,党的领导集体始终如一弘扬倡导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也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独有的精神标识,彰显着恒久的价值魅力,具有跨越时空的强大精神力量。

雷锋精神丰富和建构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雷锋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他在日记中深情地写道:“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这是雷锋对共产主义忠诚信仰的表达。雷锋作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用短暂的一生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并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勇前进。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红船上宣告成立,从此使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之后,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一百多年来,我们党总是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大无畏精神攻坚克难、力挽狂澜,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这份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

雷锋精神沉淀与固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据统计,在《雷锋日记》及雷锋留存文字中,“人民”一词出现的频次很高,“热爱人民、助人为乐”成为雷锋最鲜明的品格。雷锋精神是以爱和奉献为核心的文化符号,60年来仍历久弥新,激励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为广大人民立起了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无私奉献是雷锋精神的实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特质。纵观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于水火之中救民、于百废之中兴民、于改革之中富民、于复兴之中强民,这些伟大的实践征程中都诠释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使命。

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教育我们忠于职守、精益求精。雷锋在1962年的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他始终服从党的分配、不怕苦累,爱岗敬业、扎实肯干,“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任劳任怨、精益求精,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只有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

雷锋精神蕴含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点燃了奋进新时代的火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和“钉子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精神旗帜。雷锋曾经说:“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他认为在工作与学习上要有“钉子”精神,要像钉子一样“挤”和“钻”,正是靠这种锐意进取的精神与百折不挠的意志,成为了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创新精神是雷锋精神的重要内涵,这就决定了雷锋精神本身就是和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与时俱进。同时,雷锋的一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1960年他写道:“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由雷锋去世后留下的10件特别遗物,可以窥见他的一贯节俭。雷锋的勤俭节约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自强不息的“传家宝”。

雷锋精神生成于特定时代,又超越时代的永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个闪亮的精神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我们要不断弘扬传承雷锋精神,让其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贡献力量。(段丽娟 兰青松)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民间文艺思想史论》(12卷)出版
下一篇:邓小平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恢复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