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印度汉学家强基·波拉普:“以译传道”架设友谊之桥

2023-04-14 11:22:07    学习时报

强基·波拉普(Janaki Ballabh,1928—2022年),印度杰出的汉学家和精通中文翻译的文学家。强基·波拉普于1928年出生在北阿坎德邦阿尔莫拉区达拉科特村,1947年至1952年在德里出版的印地文时报《英雄阿因那》报社编辑部工作。1952年至1956年在印度军队出版的《画报周刊》印地文版编辑部工作。1956年,强基·波拉普在德里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携全家从德里来到北京,在外文出版社担任外国专家。后将一系列中文作品翻译成印地语。他的妻子沙玛也成为北京广播电台第一位印地语播音员。强基·波拉普翻译了许多中国重要的文学作品,并在印度广泛流传,他毕生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事业,与中国人民建立了长久深厚的友谊,架设友谊之桥,成为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使者。
    “以译传道”
  1950年,中印两国建交。1954年,中印两国总理实现了互访。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缅甸期间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了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那一时期的印度,“印地秦尼帕伊帕伊”(印中人民是兄弟)和“潘查希拉”(五项原则)家喻户晓,中印关系处于热烈友好的黄金时期。强基·波拉普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启他一生搭建中印友谊之桥的美好历程。
  强基·波拉普年轻时与时任总理尼赫鲁的秘书潘迪特·拉尔关系密切。在潘迪特·拉尔推荐下,28岁的强基·波拉普以印地语专家的身份于1956年10月来到中国。他精通印度教教义和梵文,这帮助他成为记者并在后来成为作家和中国作品的翻译家。
  强基·波拉普希望印度人不仅了解中国政治,还了解中国文化,因此认为用印地语翻译中国作品很重要,这样中国作品才能触及更广泛的印度读者。他恪守成为印中桥梁的承诺,毕生都在努力让印度人了解中国,并以同样方式尝试让中国人了解印度。他在中国外文出版社印地文组工作至1961年底。1963年12月至1977年11月,他在中国驻新德里大使馆新闻处工作,在此期间积极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印地文版翻译工作。1977年至1982年,他再次来到外文出版社印地文组工作,承担《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印地文版改稿工作及十一大文件定稿工作。
  强基·波拉普的作品在中国和印度受到好评。他还翻译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以及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部分作品。强基·波拉普退休后开展了更多翻译工作。2017年,他完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的翻译,在90岁高龄时又完成了第二卷的翻译。
  获得最高“和平友谊”奖章
  强基·波拉普有一位人生偶像,那就是印度著名医生、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柯棣华医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援华医疗,为中国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国际主义精神深深感动着强基·波拉普。因此,毕生致力于中印两国和平共处和友好交往,就成为强基·波拉普自上世纪50年代访华以来孜孜以求的梦想。1961年,鉴于强基·波拉普对中印文化交流的突出贡献,周恩来总理亲自授予他“和平友谊”奖章。这至高无上的荣誉无疑给予了他更强的动力和更高的使命感。
  在担任印中友好协会秘书长期间,强基·波拉普致力于促进两国友谊。他坚信中印应该是朋友和伙伴。强基·波拉普还曾在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工作过,从中国大使馆卸任后,他与印度工会中心(CITU)取得了联系,凭借多年在国际事务工作中的广博知识和对华交流的宝贵经验,他不仅帮助CITU与各国工会运动建立了联系,拓展并完善了CITU的国际部事业,更借助新的平台继续促进印中友好交流,促成了CITU的北京访问之行。
  薪火相传中印友好“宝贵遗产”
  2022年11月12日,第四届“新时代翻译教育的使命与中国文化传播”国际学术论坛召开,强基·波拉普的儿子——来自印度工商联合会(FICCI)中国商会会长阿都尔·达拉果发表题为《翻译和文化包容性:为构建友谊创设平和谐》的演说。演讲中,阿都尔·达拉果动情回忆起曾被周恩来总理授予最高友好纪念奖的父亲强基·波拉普,回忆着父亲从事对华文化翻译工作的初心和为中印两国友好交往执着奋斗的一生。
  阿都尔·达拉果1956年跟随父亲来到中国。1983年至1985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进修。他长期在中国居住和工作,对中国文化和社会有深刻的认识。
  阿都尔·达拉果仍然忙碌地奔走于父亲走过的那条中印友好交往的大道上。他始终铭记着父亲的重要观点,“与中国互动并实行对华友好政策很重要”,“印中永远是邻居,两国拥有28亿人,两国中产阶层总规模世界第一……与中国建立更好关系的理由有很多”。而今,阿都尔·达拉果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还有了更宽广的视野、更新锐的视角,他敏锐捕捉到当前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建设性提出“中国外宣工作应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他盛赞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全面看亚洲和世界区域安全合作”,“这将使人类有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和共同的光明未来!”
  阿都尔·达拉果曾说,自己两个女儿的母语是中文,他说要将自己家族与中国共同发展的文化传承给下一代,因为他们对中国人民有一种爱,并且这爱当中总是有一部分与家族的基因相连……
  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来之不易,凝聚了一代代老前辈们的心血和智慧。2021年5月,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办“中国共产党与外国友人主题展”。该展览讲述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与外国友人的感人故事,缅怀伟大友谊,致敬外国友人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有24位外国友人当选,其中就有印度汉学家强基·波拉普。(张韶梅 苏阳)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民间文艺思想史论》(12卷)出版
下一篇:世界青铜文明的三种形态及其交流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