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汶源书院:汶水之源的文化坐标

2023-04-28 11:01:28    学习时报

汶源书院极星门

莱芜是位于山东中部的一个小城,有考证说东夷的“嬴”部落便发源于此,为始皇嬴政先祖,先秦时亦曾以“嬴”为名设国置邑,加之其境内又曾有古牟国,故当地人自称“嬴牟大地”。实际上,“莱芜”之名始定于西汉并为后朝沿用,当时为县制,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而名,属泰山郡。悠远醇厚的历史传承、山水相伴的文化哺育使得莱芜这一方水土有了“崇文尚教”之风气,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及至清代,有了兴办汶源书院这一具体的文化育人实践。
    (一)
  汶源书院的创办,时任知县纪淦当记首功。纪淦素有文名,为济南诗人团体“明湖七子”之一。纪淦到任莱芜后游历山野、遍访民情、博览县志,感于当地人文资源之丰厚、冶铁漕运之发达,又憾于书院建设、文化育人基础之薄弱。纪淦充分认识到在莱芜创办一座书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马上就行动起来,捐出自己三年的薪俸,并带动当地士绅捐款捐物,“与诸绅士谋,购城内孟氏宅一”开始修缮、建设书院,历三年而成,“将以延名儒,购藏古今书史,与诸生砥砺,讲贯于其中”。纪淦希望紧邻汶河北岸的书院能够像汶河水一样厚积薄发、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希望书院的学子们能够以书院所学为源头及至奔流四方,于浩瀚天地间建功立业,“故以汶源名书院焉,积之愈久,其道弥光”。可以说,书院之名寄托着纪淦纯真的书生热血、真切的家国情怀。纪淦为民奔走创建书院的高义之举、慷慨之情、文人之志、热血之行,为一方百姓所铭记。
    (二)
  汶源书院由纪淦牵头当地士绅百姓创建,属民间办学性质,不受清代官学的有关入学资格、人员名额等限制,“当其盛时,来学之士,往往至六七百人。人文蔚起,甲于他县,令人有武城弦歌之思焉”。书院建成之后聘请地方士绅吕清临总领其事。吕清临,字莲塘,莱芜大芹村人。吕氏家族于明洪武年间入莱,本是普通农民家庭,但却能“家风助文运,兴教育才俊,人品定官品”,于明清两代考取庠生以上功名者100多人,其中不乏进士和举人。吕清临把家教家训应用于管理书院的实践,与“诸君子经营终岁,讲堂、书舍均焕然新,且整固宽明,什物粗具”,又“令嗣石琴、星使兄弟(二人是吕清临的儿子),于创立试院、修学宫之余,复增其规模,又嗣倡捐、疏资为膏火资”。其子对家中变卖资产用以办学之举心存忧虑,吕清临之妻孙氏回曰:“幸不致贫。致贫,为公,何害?”既彰显了吕氏一脉的高义和远见,又充分证明了创办书院是得人心之举,深受百姓拥护支持。其后,书院又不断得到重修扩建,还新建了学宫、试院,规模不断扩大、影响日渐深远,成了莱芜乃至周边县区的文化教育中心。
  书院又聘请地方名师如潘绍烈、吕传诰等入院讲学。潘绍烈是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曾官任知县,后因不满官场辞职回乡,受聘主讲书院十余年,“为文雅致高远,直入古人堂奥,地方后进仰望他为泰山北斗”。当时到汶源书院就读的学生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秀才,每月定期到院听讲,送文章或诗词等请先生批改,称为“文生月课”;第二类是经童试合格或以相当程度入院的学生,常年在院专设经史备考,称为“生童常课”。书院管理者对入院就读的学生资以“膏火”费用,以方便其学习和生活。书院所育学生的杰出代表吕宪瑞,为前述的大芹村吕氏族人,师从书院主讲潘绍烈,咸丰九年(1859年)考取举人,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进士,历任湖北黄陂、东湖以及河南登封、滑县等八个县的知县,后因政绩卓著“于礼部精膳司主事6年,获京察二等名次;其补许州知州,钦加三品……”。吕宪瑞秉承家风和书院教诲,一路为官清正廉洁、勤政有为,深受百姓爱戴和拥护。
    (三)
  明清时期书院盛行,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书院无数,繁星点点、灿若星河,它们各自依傍一方山水滋养一方文脉,承袭一地教化哺育万千百姓,虽大多数于历史文化的波澜壮阔中声名不显,却又深深嵌入当地的赓续传承中,成为可以不断挖掘、造福后人的文化宝地。汶源书院亦是如此。光绪三十年(1904年)汶源书院停办,“即其地置高等小学堂”。至此,汶源书院在培养出7名进士、22名举人之后,结束了其80年短暂而光辉的历史,可谓是烛火之光、弥足珍贵。
  以史观之,古代莱芜所拥有的书院屈指可数,文献可查的还有明代所建垂杨书院、同为清代所建的正率书院,但皆存在时间较短且影响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说,汶源书院创办的意义不但在于当时的教化之功,更是为当下的地方文化传承发展弥补了一段空白。2014年,汶源书院于汶水之滨开始复建,按照“边重建边利用”的原则,在书院中式园林风格建筑内先后建起了藏书楼、大讲堂、东书房、孔子学堂(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工坊、文化长廊等。2018年,随着明伦堂的建成,汶源书院正式复院,此时“登书院书楼,东望原山,林木郁郁,苍翠挺拔;南观新甫山,北睹肃然峰,就像两座屏障分别挺立于南北;东南盘山一带,只见汶水浩浩西流,不舍昼夜”。书院复建之后坚持“以读书为核心,以汉字为基础,以礼乐为特色”的理念,开展了一系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验为核心的活动,搭建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合的桥梁。至此,汶水之源的嬴牟之地再次有了书院这一文化坐标,接续过往、映照当下、哺育未来。

郭鹏 王琪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家图书馆启动“一本书·一个人·一座城”全国联讲活动并推出首场沙龙
下一篇:韩丁:以《翻身》见证中国革命的胜利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