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美国汉学家赫伯特·芬格莱特:展示“即凡而圣”的孔子

2023-05-20 00:26:28    学习时报

赫伯特·芬格莱特(Herbert Fingarette)是美国哲学家,也是用自己的独特方法研究孔子的汉学家。他的著作《孔子:即凡而圣》是研究中国哲学的重要文献。芬格莱特以生活日常为背景研究孔子,将“礼”作为对孔子思想关注和解读的基点,认为“礼”是个体生命的意义之源,并认为“孔子思想的特征是使用礼的语言和意象作为媒介,在礼仪活动中来谈论道德习俗的整体”。芬格莱特以此视角重新理解了孔子思想,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即凡而圣”的孔子。
  心领神会:透过文本看孔子
  面对东西方研究孔子的众多文献,芬格莱特采取的方法是尽量避免受到这些学者们的注释、评论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但这并不代表芬格莱特完全忽视对诠释文本的分析,只是他先抛开各种诠释,把孔子思想“纯化”,然后参考诠释来理解孔子,直到“相信”某些诠释和原著的哲学观点相契合为止。因为他有一种自觉:即不能把一个原著的解读与历史和语言的细致分析分开。同时,就追求原著之中所蕴含的思想而言,芬格莱特富有开创性。芬格莱特通过自己的哲学思维去理解孔子的精神实质,即从人性的视域理解孔子的言行。这正是很多西方的孔子研究者所忽视的。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孔子思想的深邃核心能够被芬格莱特所理解和阐发。
  具体而言,芬格莱特对《论语》中的重要概念并没有做哲学的常识地理解。比如“己”,一般人将此理解为带有主体意义的“自我”,但是,芬格莱特却把这个自我放在人际关系中理解,得出的结论是,“己”并非哲学中的主体,而是以礼为内容的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环节。以此认为孔子对概念界定所采取的方式是非强调的、非反思式的、不自觉的。显然,这一认识是基于对孔子文本的心领神会而获得的。
  生动比喻:作为音乐演奏者的孔子
  芬格莱特研究孔子不在概念上一味“转悠”,而是把眼光放在了日常生活所离不开的礼上。在众多研究者的眼中,礼的规范性呈现一种理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理解礼并依照它而行动,就可以实现个体道德并能够确立完善的人格。但是,芬格莱特对孔子的认识并没有止于此,他把礼作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即“人是一种礼仪的存在(a ceremonial being)”。他以《论语·为政》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为例,说明“礼”的形式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而其背后则是内在的道德之心。统治者只有用礼把人们引导到这一道德领域,让人潜移默化地形成道德之心,从而以违反道德规则为耻。基于这种认识,芬格莱特认为礼虽然具有公共性,但是,理解并实行礼则是个人的感悟。于是,他把孔子比喻为一位卓越的音乐演奏者。此演奏者有一种能力,能够把固定的乐谱转化为华丽的乐章。由此,他认为孔子是一个专注的“乐迷”,具有对“音乐”的敏感和个人的智慧,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基于枯燥的乐谱弹奏出生动的音乐。芬格莱特说的乐谱,就是孔子所处社会的礼。
  基于这个比喻,芬格莱特认为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对礼的理解而履行自己的责任,形成自己的行为。并且,芬格莱特根据这一比喻,发现了孔子“仁”的秘密:“他根据与他一道在礼仪活动的其他人的参与来将所有那些人视为和他自己一样具有终极平等的尊严,那么,这一行为就可以被视作是仁。”由此出发,芬格莱特认为“仁者能够通过礼使其力量辐射到天下的每个角落。这种力量必须从行为者散发出来”。显然,相对仁来说,芬格莱特给予礼以更基础的位置,这一点不同于很多学者。就此,芬格莱特发现,孔子思想中人的价值、尊严及其神圣性并非源自“天”或“理性”,而是源自“礼”。个体生命以感悟和“演奏”获得“礼”所具有的力量,创造性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人的品格。
  概念转换:新理想的创造者
  以对礼的理解为基础,芬格莱特跳出惯有的看待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没有把孔子有关人的理解仅仅作为人的形而上学本质,而是把人放在礼的关系中,使之成为人际之间的一种意义。在芬格莱特看来,礼成为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公共交往系统,礼通过个体之间的交往而成为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之前因祭祀而具有神圣性的礼,通过孔子的理解而内化在人际之间,成为人的神圣性的表达。如芬格莱特说:“在礼的概念的转换中,孔子也转换了人类社会的整个概念。他是一种新理想的创造者,而不是旧观念的辩护人。”就此理解,在孔子的世界中,人际关系的形成就此变为共同学习礼并自愿参与礼的活动,人通过有关礼的活动而获得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整个人类社群通过礼所获得的神圣性其实就源于人们遵循礼的日常生活中。
  就此,芬格莱特给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不神圣,是因为他的绝对的自我中心、孤立于他人,也孤立于神圣和不朽灵魂的一面,孔子思想的中心主题也不是个体的充分发展,而是人性在人类礼仪行为中的充分展开”。而礼仪的展开是具体的生活,个体行为的准则也是礼,这就是所谓“礼以行之”。同时,在孔子的世界中,礼与个体的内心世界也是紧密联系着的,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由此可见,芬格莱特把孔子思想放在以神圣礼仪为维度的世界中,从生活世界中看到了其思想所蕴含的人的神圣性。
  芬格莱特对孔子的解读方式启示我们,任何时代的人们只有在传统的熏陶下才能真正成长起来并成为具有价值的人。传统的精神虽然呈现为凡俗的生活,但其中蕴含着人的神圣性。具有至高价值的人是与道相合的生命——仁的生命,而不是个体存在本身。

冯晨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拯救小博物馆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