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丛良弼:打破“洋火”垄断的“火柴大王”

荆晓燕     2023-09-11 11:09:58    学习时报

 丛良弼(1868—1945年),号庭梦,山东蓬莱人,山东火柴工业创始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企业家、慈善家。他曾先后在济南、济宁、青岛等地设厂,创办振业火柴公司,经营规模居国内各火柴厂之冠。他善于市场经营、勇于技术革新,对于民族火柴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上海著名企业家刘鸿生并称为“南刘北丛”。正是这些民族企业家的崛起,逐步打破了“洋火”的垄断,燃起“国火”之光。
       实业救国,振兴民族工业
  1868年,丛良弼出生于山东蓬莱,自幼家境贫寒。青年时期,他以伙计的身份进入烟台“东顺泰”商行,跟随商船从事进出口贸易,往来中日间,出没风波里。丛良弼头脑聪慧,又肯吃苦耐劳,不仅很快学会了做生意,还自学珠算和日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东顺泰”商行在日本大阪的总负责人,并在此当选为华商会会长,广泛团结众多旅日华侨,积极维护华商切身利益。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到访日本,宣传“振兴中华,实业救国”的主张,丛良弼深受震动,决定回国创业。1913年,他在山东济南创办“振业火柴公司”,“振业”二字即来源于“振兴中华,实业救国”,公司的名称真切反映出他创业的初衷。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日货遭到抵制,国货开始流行,振业火柴供不应求,这为丛良弼的事业发展提供了良机。他于次年在济宁设立分厂,扩大生产规模。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正式收回青岛主权,丛良弼开始考虑在青岛布局火柴产业。经过德占时期和日占时期,曾经的殖民者在青岛创办了大量工厂,在重重围困下,民族工业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民族企业家奋力拼搏,为民族工业杀出一条血路。周学熙家族在青岛创建华新纱厂,与9家日本纱厂抗衡;尹致中创办中国的大型现代制针厂,让青岛成为抵制洋针的策源地和大本营。而丛良弼也立志在青岛创办火柴厂,力图与日资火柴厂进行竞争,从而点燃“国火”,结束“洋火”垄断市场的局面。
  1924年,丛良弼赴青岛考察,开始投资建厂,1928年正式投产。由于要跟日资火柴厂竞争,青岛分厂在投资规模、生产设备、技术力量、品质管理方面都位居3家振业火柴厂之首。当时在中国的日本火柴厂生产的火柴几乎都采用冷胶药头,但振业火柴进行技术革新,采用热胶,这种工艺虽然成本较高,但性能更优,火柴头具有表面光滑、不易受潮、发火有力的特点,因而广受欢迎,市场份额逐步增加,“三光”“吉星”“山狮”“津昌蜘蛛”等火柴品牌风靡一时。1933年,3家火柴厂正式改组为“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总部也随之从济南迁至青岛。丛良弼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他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外资不得入股,体现了一个民族企业家自立自强的决心。在丛良弼的带动下,青岛的民族火柴工业蓬勃发展起来,到1937年,民族火柴厂达到10家,而日资火柴厂缩至4家,青岛火柴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成为全国“国火”生产基地。丛良弼不仅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东火柴大王”,而且在全国火柴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乐善好施,投身慈善事业
  丛良弼为人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常为各地赈灾捐款,曾先后3次获得国家、省级褒奖。他尤其重视教育,1924年,在蓬莱建立良弼小学,办学规模居全县之首。良弼小学不仅教授常规的学科知识,还非常重视珠算等技能方面的教育,很多毕业生都进入振业火柴公司工作。振业火柴公司的最后一位厂长蔡吉庭就是良弼小学的毕业生,他在晚年曾对丛良弼的孙子丛兆桓谈起这段往事,“我是穷孩子,最穷,交不起学费,你爷爷就不收我的学费,我给你爷爷的回报,就是我从入校到毕业,永远是全校第一名,没有别人拿过”。
  丛良弼定居青岛之后,将更多的精力、财力转移到慈善事业上。1927年,他开始担任青岛红万字会的会长,开展赈灾、办学、救助、救治等方面的慈善活动。青岛红万字会的旧址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各项慈善活动的需要。丛良弼便与好友贺俊生、邹道臣等共同募资捐款,筹建新址,历时7年,终于建成规模宏大的红万字会大楼,在此开设慈济医院、慈济小学、保育院以及职业学校等。这座建筑物造型独特,兼有中国宫殿式、罗马柱廊式、阿拉伯式三种不同风格,200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青岛市美术馆。丛良弼为慈善事业投入巨资,但他自身的生活却比较简朴。丛良弼之孙丛肇棠诞生于1937年,年幼时曾与祖父共同生活过9年,据他回忆,家里原来有6个大缸,腌的全是咸菜,有一段时期,“十八口之家,一天就一块现大洋的生活费,由奶奶掌管。吃饭也很有规矩,爷爷奶奶先吃,叔叔大爷其次,之后才是媳妇带着孩子吃,到我们只剩菜汤了,不够就吃咸菜”。
       不畏淫威,坚守民族气节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月10日,日寇第二次占领青岛,青岛人民再次陷入深渊。日本守备军司令部实行“以华制华”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在商界极有威望又通晓日语的丛良弼进入日军的视野,他们软硬兼施,逼迫丛良弼担任青岛商会会长。事关民族气节,丛良弼没有丝毫犹豫,以自己年老体弱、不通政事为理由断然拒绝。日方不死心,不断施压,但丛良弼决心已定、不为所动,显示出“威武不能屈”的风骨和气节。
  丛良弼不仅坚守自身的气节,而且勇敢同日方周旋,营救同胞。1942年冬天,日军在胶东地区进行拉网式“扫荡”,抓捕上千名民众,关押在青岛汇泉体育场。为找出其中的抗日游击队员,日军对他们严刑拷打。时值寒冬,饥寒交迫之下再遭遇非人折磨,每天都有数十人死去。丛良弼得知这种情况后,心急如焚,四处奔走,积极营救。最后,由丛良弼进行担保,并花费高价赎金,将幸存的600余人解救出来,临时安置在红万字会鱼山路会馆内。红万字会筹集资金数万元,为他们医治伤病、提供衣食、发放路费。据丛兆桓回忆,为了让这些民众早日免于饥寒,丛良弼甚至发动家人为他们赶做棉衣棉裤。后来,谈起这段往事,人们称丛良弼为“中国的辛德勒”,赞誉他在日寇魔爪下营救同胞的勇气。
  1945年12月,丛良弼逝世。青岛《平民报》发布讣告,并评价道:“丛氏籍隶蓬莱,壮年从事实业,创办振业火柴公司于济南、青岛、济宁三地,为我国火柴业之先进,晚年息居本市,致力于慈善事业,任世界红万字会青岛分会首席会长达二十年,自华北沦陷后,各处俘虏难民,得其拯救资助还乡者不下千人。”在丛良弼的葬礼上,数千人为他送行,既有王正廷、刘鸿生这样的政商要人,也有红万字会附设的小学、商科职业学校的学生,甚至还有百余名乞丐,足见其声誉之大、威望之高。作为爱国实业家,他振兴民族火柴工业,壮大“国火”之光;作为著名慈善家,他乐善好施,兴办学校、医院,彰显真情之暖。在国家蒙难之际,他不畏淫威,拒绝与日寇合作,积极营救同胞,展现出不屈的风骨与民族气节。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林伯渠的眼镜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