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敦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张丹丹     2023-12-15 16:21:25    学习强国

 “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来自甘肃的全国人大代表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到敦煌看看,总书记这样回应。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首站就来到敦煌,在敦煌研究院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了解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工作,对传承弘扬敦煌文化、加强敦煌学研究、推动敦煌文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提出殷切希望。
  敦煌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敦煌历来就是联接西域和中原的战略要地。“华戎所交,一都会也。”南朝梁史学家刘昭曾这样概括敦煌的经典特征。敦煌文化延续一千多年,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2016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不同文化在这里汇聚和交融,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莫高窟是东西方文化在敦煌交汇、交融的见证。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始建于公元366年,连续建造一千多年,经历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等朝代,一直到元代才停止开窟。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圣地,目前在1700米长的断崖上保存了735个洞窟,包括南北两区。此外,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11世纪初的5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这些瑰宝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强调,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地上地下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位列第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的实证,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根脉,这是社会责任,是国家责任,也是全人类的责任。把敦煌研究院建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其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一流的保护,把莫高窟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让人类文明更加久远地传下去。
  莫高窟守护人:择一事、终一生
  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按照遴选条件规定,文化遗产只要达到六项标准中的一项,就可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莫高窟符合全部六项标准,莫高窟无疑是一处具有巨大价值的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莫高窟的保护和传承。一代又一代“莫高窟守护人”在茫茫戈壁践行着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敦煌莫高窟第一代守护人的代表人物是常书鸿,他被誉为“敦煌石窟保护神”,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他偶然发现了伯希和编辑的一部名为《敦煌石窟图录》的画册,被中国这座艺术宝库深深震撼,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毅然回到祖国。常书鸿带领着第一代莫高窟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学术,清除了300多个洞窑的积沙,修建了1007米的土围墙,使莫高窟得到了初步的保护。第二代守护人的代表人物段文杰被誉为“敦煌学宗师”,他和同事对莫高窟洞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他们做的洞窟编号至今仍在沿用。第三代守护人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她扎根敦煌60年,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各洞窟的分期断代,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在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敦煌研究队伍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8人,到现在发展成为文物保护门类齐全的千人团队,成为中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在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敦煌学研究实体、古代壁画与土地保护科研基地。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研究,已经为我国古代史、经济、政治、文化、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敦煌研究院还承担国内壁画修复、石窟寺及土遗址保护、文物数字化等项目140余项,力争把敦煌留给人类的珍贵文化印记,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利用起来。
  推动敦煌文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是推动开放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敦煌莫高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城市、居民的进步和发展都有其原因可寻:人们在从事贸易沟通、思想沟通,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哲学、科学、语言和宗教方面,人们从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拓展。”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这样写道。敦煌文化遗产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许多国家共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对敦煌学与丝绸之路历史和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重要的文化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敦煌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架设起了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促进了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为积极推进敦煌学研究国际化,敦煌研究院逐步发展成为国际敦煌学的重要研究基地和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铸就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贡献力量。敦煌研究院充分利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举办多场专题论坛、主题展览以及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深化敦煌与丝绸之路关系的研究,对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认识理解丝路文明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古籍原来这么好看》专题讲座在山东济宁举行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