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北大红楼历史地位的再认识

邵维正    2023-08-14 18:46:02    《人民周刊》

为什么要对北大红楼历史地位再认识?历史事实不能改变,但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在不断地深化的。我们在100年以后的今天,对北大红楼的历史地位怎么看?我归纳了六个特征,也是北大红楼的六大贡献,和大家一起探讨。

 

观众在北大红楼参观学习。

 

第一个特点,北大红楼具有原创性。

北大红楼的先贤们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发起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把持续一千多年的八股文给推翻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在这个地方发源,马克思主义传播也在这个地方发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是在北大,李大钊同志在《新青年》上编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就在上面发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北京早期党组织成立、都发生在北大红楼,这种原创性同时决定了北大红楼的文化主体性。

北大红楼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最初发源地,作为地标性建筑见证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起源。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的第一所大学堂,首创了我国现代新学科体系,如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学、图书馆学、女权运动史、考古学等,直到今日还引领着学术风范。我们研讨的所在地,也是原有的建筑,这也是原创的一个侧面。

第二个特点,北大红楼彰显时代性。

北大红楼是1918年8月建成的。1918年前后,或者说20世纪前20年,这是整个世界大变革大动荡的时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大红楼是大变革时代的缩影。同时,北大红楼也是20世纪初叶我国文化和教育的标志、新型文化潮流的缩影,更是学术活动的高地,可以说代表着一个时代,也引领着一个时代。

激荡时代风云,展现思想伟力。与时代相适应的是红楼汇聚着一批大师,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还有青年精英毛泽东、邓中夏、张太雷、高君宇、何孟雄,其中张太雷、何孟雄曾经担任过中共中央的常委,都在革命斗争当中英勇牺牲。红楼时代的大师和才俊,推动着时代的前进。

第三个特点,北大红楼突出综合性。

北大红楼突出了它的综合性。现在我国纪念馆、展览馆已有1600余所,都很重要,都有特色。从展陈的内容看,单一类型占多数,如会议类、人物类、事件类、科技类等。但北大红楼承载着丰富的内涵,这座红色的标志性建筑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首传地、北京早期党组织的诞生地、新思潮的聚集地,这样的兼容性和多样性在红色场馆中是少有的,理应得到更高度的重视。

第四个特点,北大红楼聚焦斗争性。

北大红楼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时代。北洋军阀的残暴,更加激发革命的斗争性。陈独秀不畏强暴,起草市民宣言,亲自印刷并带头散发传单,被捕入狱,坐牢3个多月,出狱后仍坚持斗争。李大钊的英勇斗争精神更是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1921年,他领导北大等八校教工的索薪斗争,矛头直指北洋政府,他疾呼“这样的政府谈不上责任”“应当彻底改造它”。李大钊被捕之后,3次谢绝营救,第一个走向绞刑架。这种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直到今天都没有磨灭它的光彩。

第五个特点,北大红楼拓展国际性。

无产阶级革命带有世界性,特别是共产国际成立以后,全世界共产党的活动连接在一起。马克思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列宁又提出“与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把中国、东南亚的民族囊括其中。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首先选择红楼作为联系重点开展了多项活动,并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1921年春天,伊尔库茨克第三国际远东局要求派一个代表担任远东局中国科科长,北京早期党组织就指派了在北大红楼参加党组织的张太雷。与共产国际和无产阶级革命千丝万缕的关联,昭示着北大红楼的国际性。

第六个特点,北大红楼赓续传承性。

北大红楼的革命基因和红色血脉超越时空,百年不衰。百年来,红楼几代人赓续传承,牢记初心使命,发展创新,其特征和品格延续不断,培育鼓舞一代又一代新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进入新时代,尤其是建党100周年前后,在党中央和北京市委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在红楼隆重设立展出,使红楼展现出更加绚丽的光华。

传承性不仅表现在历史层面,也表现在思想组织层面。北京早期党组织以长辛店为重点,筹办劳动补习学校,向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会,开展工人运动,组织平民教育、讲演团,向市民传播新思想,这些都是北大红楼承载的特征和贡献。北大红楼在培育和形成伟大建党精神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伟大建党精神四个方面32个字,都和北大红楼有关,都能够从北大红楼及其展开的多方面革命活动中找到生长基因和理论支撑。 

(作者为著名党史专家、少将、国防大学一级教授)

(《人民周刊》2023年第13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