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记者 武凤珠    2023-06-25 17:14:54    人民周刊网

春风拂过纸间,智慧启迪心田。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会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黄必康教授与读者和记者围坐一处,探讨阅读之道,体味思想之美。

在黄必康看来,真正的阅读是广纳知识、启迪思想、充裕人生的智行活动,而非好逸恶劳的托辞、抵御空虚的工具;时下流行的人工智能技术或许表现出强大的知识采撷能力,却并非真正的思维,也无法抵达文学的意境,“文学永不衰败”。

记者:谈及阅读,很多人脑海中仍然是手捧纸质书的画面。事实上,伴随电子书阅读器等科技产品的普及应用,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都已成为常见的阅读方式,甚至从广义上说,所谓“文本”无所不在,听书、观看讲解介绍纸质书内容的影像产品等,也可以称之为“阅读”。那么,在您的理解中,怎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阅读?就您的经验而言,怎样阅读才是更高效的阅读方式?

黄必康:许多人认为,无论是纸质阅读还是电子阅读,都是通过符号的表意获得思想。其实,阅读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概括的。真正的阅读,‍‍还包含一种内化知识、生成智慧的体验。

一本书要真正读进去、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是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的。在现代技术条件下,阅读方式可以选择。有些书的内容可以通过观看改编的电影等进行了解,‍‍有些书籍只需翻阅,‍‍有些书籍可以正常阅读,对于少而精的经典书籍,则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咀嚼”,读出“味道”来。

通常来说,有两种阅读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的阅读方式,这是从阅读理论出发而言的,我们总要先把每个字的音读准,懂得其指义,然后在词意与词意之间建立句式,此后在句式之间的连接中产生篇章的语义,最后获得对文字所表达思想的总体认知,这是一种对阅读的传统认知;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这是从阅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体验,我们‍‍部分掌握了关于世界的知识和文化意义后,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心境,带着问题“观照”书籍中的文字,很多字符可能会“亮”起来,阅读速度也会变得快起来,但这不是阅读经典书籍的方式,经典著作仍然需要我们细细地品读。

记者:信息化时代的轻阅读、快阅读,与传统意义上的严肃阅读,似乎也已经不是同一个概念。那么,您如何看待如今碎片化、读图式的阅读现象?面对当今浩如烟海的信息与书籍产品,您认为,人们应当树立怎样的阅读理念?

黄必康:伴随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加之互联网的影响,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碎片化时代,所生活的世界里似乎铺天盖地都是不同媒介的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我想,许多人的所谓“阅读”,或许还算不上是阅读。

我这样说,想到的是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文学理论家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他在《文学传记》中就曾探究过,当人们阅读时,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他有一段话,说得发人深省。他说:有些人貌似在阅读,却并没有真正地在阅读,因为人性有两大弱点,好逸恶劳和害怕空虚。对于那些并非真正出于勤勉向上的动机、为了获取知识或思想,而是为了抵御生活的空虚感,或为了现实功利而从事的所谓“阅读”,他认为,这样的行为不算是真正的阅读。这样的阅读就好像大脑意识“暗箱”的一片混沌中,吸纳入一丝知识的光亮,立刻又被黑暗所吞没,思想意识仍然处于一片混沌之中。

柯尔律治对人性的洞察是非常深刻的。关于好逸恶劳,如今的“读图时代”就是印证。由于文字符号需要在大脑中进行语义转换,读者如不用心,难以感受到思想乐趣和审美意趣,因此不少人对“阅读”图片更有兴趣,而不愿花工夫、动脑筋去阅读文字符号,似乎花1分钟左右时间“读”一张图或看一则小视频,就是了解知识的捷径。关于害怕空虚,我们可以试想,有一个人成天无事可做,又意识到不可虚度人生,于是可能会‍‍站在街道上逐字逐句地反复识记广告牌上的文字内容。他是在用商业广告填补内心的空虚,获得的是一种所谓“阅读”的自我满足,这不是真正的阅读,‍‍因为这样的行为与吸纳知识、充裕人生毫无关系。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正在起步。当时的英国中产阶层热衷于下午茶,为了展现高雅的风尚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即使在偏僻的乡村,也要通过书籍的流通开办公共阅读机构,吸引公众读书,称之为大众阅读。柯尔律治反对这种行为,认为不能把文化消遣活动或休闲活动冠以读书之名。因为在这样的情形下,其实没有多少人在进行真正的阅读活动。大众阅读的参与者,大多是坐吃年利的年轻人、退了休的商人、无儿无女的老寡妇等,他们在阅读中难以激起持续的思维活动,阅读也就没有进入理性思维层面。当然,这是一种文化精英主义的观点,现在看来很不“民主”,但对于今天阅读经典,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记者:当今时代也是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许多人认为,人工智能强大的信息储备与知识联结能力,使人类通过阅读吸收获取知识和信息似乎变得不再必要,因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省时省力地实现更多知识和信息的获得。那么,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给传统阅读的“冲击”?

黄必康: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类大脑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人类阅读的惰性,由于依赖技术手段获得“知识”,许多人已经很久没有进行过真正的阅读了。

但是,‍‍人工智能对知识的大规模采撷、分析和组合运用,虽然能够高效地取代人类加工处理信息的部分活动,却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思维活动。我曾经尝试用ChatGPT翻译一行诗,连续几次都无法获得较为准确的译文,最后它只好说:“对不起,我只是一个机器人,我译不了,你必须再给我一些相关信息。”‍‍于是‍‍我又向它提供了几项细节信息,比如点明这几行诗句描绘的是若干种花卉等,它又倾倒给我一大堆与诗文毫无关系,却带有完美韵脚的文字,或许是通过变换模式和算法,把所掌握的数据全部组合显示了出来,虽然展示出强大的信息联系链接功能,但是在内容逻辑和与诗文的关系上,可以说是“一本正经的胡说”。我由此感到,人工智能难以抵达文学的境界,人类的经典文学阅读和写作不会受其太大影响。

今天我一路开车来到这里,看到满天杨花柳絮飞扬,春天到来了,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的“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等著名诗句迎面扑来,这种文学的情感调动,催动着我的内心想要真正地去阅读。

我想,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不断突破的,或许是对知识、信息数据收集、链接、处理的范围和能量。‍‍‍这样的‍科技发展催生出信息碎片化时代,使我们的大脑充斥了太多没有深度、互相割裂的文字和图片内容。我们需要真正的阅读,需要阅读经典作品来抵御这些碎片信息的侵入和干扰。阅读文学经典应当伴随我们有意义的生命的整个过程,文学经典永不衰败。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企业读书会创建运营管理规范》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