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海派绘画美人瓷 庐山烟雨浙江潮

2023-05-17 17:58:43    北京青年报

任伯年 《观剑图》

任伯年 《三羊开泰图》

王大凡 绘粉彩描金木兰从军图碗

◎解三酲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所在建筑的前身是跑马总会大楼,修筑于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摩登时代”,在此展出同样是“上海摩登”产物的海派绘画,真是再合衬不过了。海派绘画名家多出身江浙皖,受太平天国战乱和辛亥革命的影响,陆续集聚彼时已开埠的上海,在欧风美雨和市民趣味的陶铸下,逐渐显现出和传统文人画有别的风貌,是“海派”一词最早的指称所在,也是近代风气在中国艺术长河中卷出的最早的一朵浪花。

此次“百川汇海——江浙沪皖海派绘画名家精品联展”分两个单元,可以看作是从“内史”和“外史”的不同角度对海派绘画史的梳理。第二单元“何为海派”中的名家画作固然精彩纷呈,第一单元“何以海派”讲述海派绘画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或更值得一叙。

海派绘画何以能成一派

这一单元以上历博丰富藏品为依托,展出大量当年的笔记、杂志、广告单、参观券,将开埠前上海书画雅集的兴盛、书画市场的形成、出版业的发达、书画社团的形成、美术教育等逐一道来。光是这些出版物从木刻、石印到铅印的印刷手段迭代,便是一部极简的城市史。而模仿传统笺扇店的展柜陈列,和墙上所挂贺友直晚年对“老上海三百六十行”中书画制作、装裱和交易行业的白描,可以迅速将观者拉回当时沪上书画交易的最重要场所,真正身临其境地感受海派绘画的蓬勃生机。

笺扇店的展柜中放着一本登载自1887年开始四十年内不同渠道发布的画家润格信息的“合订本”,大概是整个展览中时间最新却最花心思的展品了。当时旅居沪上的大批画家通过笺扇店、报刊等中介公开自己的润格,而18世纪扬州八怪卖画还需遮遮掩掩地以物易物,难得郑板桥直白——“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书画市场的商品化又向前迈进许多。

而海派绘画之所以能成一派,就是画家在直接市场导向下往市民趣味的集体靠拢:无论是主题上的吉庆喜悦——如吴昌硕画牡丹、虚谷和汪亚尘画金鱼,还是技法上的中西汇通、雅俗同赏——如海上四任画人物,衣褶线条模仿陈老莲高古的铁画银钩,衣饰配色却丰富而活泼。

在这“合订本”里,1887年王震(王一亭)义卖助赈的花鸟扇面只需1角,到1922年就要每册6元了。这润格大涨固然有币制和物价的客观原因,也未尝没有四十年来王震倾心画艺,融汇任伯年、吴昌硕两家而有自家面目的主观提升之功。海上诸家间的转益多师得益于同行集聚、交流频繁的氛围,可惜布展时没有致力于呈现师承脉络,对不甚了解的观众而言,热闹更甚门道。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刚刚结束的“海上客次——徐悲鸿收藏海派绘画展”,特意一并展出徐悲鸿收藏的几幅陈老莲画作,方便观众直观感受陈老莲对海派人物画的深刻影响。

近代瓷画由商品而艺术

海派绘画的震荡不仅局限于画坛本身,也辐射了相关的行业,比如制瓷。1916年,景德镇的瓷画家王琦、王大凡曾赴上海观摩画展。久已成名的王琦因此受海派画家钱慧安影响,从之前人物绘画学习曾鲸的明暗渲染体现立体肉感,一变为以书入画,线条飘逸断续,颇得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神采。王大凡则开始学习另一位海派画家马涛,一洗之前泥古的匠气。他们两人的“学习成果”,都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所展出的“丽人行——瓷器上的女性图像”上有所体现。

如果说海派绘画是对传统文人画趣味的背离,是艺术品向商品的靠拢,大约同时,在江西景德镇开始的近代瓷业改良,其体现之一就是同光年间浅绛彩瓷的出现,是商品向艺术品的提升,模仿或者放大了文人审美在瓷画上的影响。一个由雅而俗,一个由俗而雅,美术和工艺美术也在近代有了合流。

19世纪以降欧洲的制瓷技术已日臻成熟;20世纪初欧洲、日本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瓷器,而景德镇的拳头产品已经从一般器皿变为仿古瓷、美术瓷,从百姓日用转为案头清供。拉高海派绘画市场价的收藏家,自然也是推动瓷业生产改良的收藏家。

这种受众转变带来的合流,也体现在创作者的身份地位和价值观念上。以王琦、王大凡为代表的瓷画家群体“珠山八友”,其自我认知和外界认同已经由工匠变成美术家,他们绘制的人物瓷画一般都带有绘瓷者落款,因而具有了作者属性。浙博展出的美人瓷,除了带落款的“作者瓷”,也有一般神仙、吉庆主题的“行活”,观者亦可借此对比他们的笔触和构图。

“作者瓷”中有一件是海棠形的茶盘,盘中绘有一名仕女在瓶花、佛手的相伴之下凭案读书,所读的内容则只能由题款的“深闺睡起读兵书”来判断。此一句来自明初方孝孺的题画诗《二乔观书图》。“二乔观书”至迟于五代就已进入人物画的重要题材序列,二乔读的是兵书,却是元以后的题画诗才逐渐取得的共识。本是冶艳的闺阁场面,却因为强调所读的是兵书而平添几分肃杀。作者落款“甲午荷月”,后世观者不免会联想当日东亚战局,深闺读兵书之形象则更能引人嗟叹。

整个春天沪杭两地的画展观客都会被两个大展吸引目光,一是上海博物馆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一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一中一洋,噱头十足。热门展品如《剩山图》,排队半小时,观展却只能半分钟。同在上海人民广场旁和杭州西湖边,上历博和浙博孤山馆区上述两展展品丰富,融汇中西,观客却寥寥,倒是体验上佳的好去处。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脐带》,色彩美学的“魔幻的真实”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