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艺术 > 正文

世界非遗 天等壮族霜降节上演千人打榔舞

2023-10-25 16:18:16    人民网-广西频道

人民网天等10月25日电 (记者沈泉池)10月24日,“霜降看天等 榔音响八方”2023年天等县世界非遗壮族霜降节系列活动在该县天椒广场开幕。当天上午,壮族打榔舞传承人陆东华带领两名传承人为观众现场演绎原生态打榔舞,把“拖打”“冲打”“撩打”和“对打”等优美的打榔舞打法尽数展示。

 

第五届千人壮族打榔舞比赛现场。天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天等群众盛装打扮迎接节日。天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打榔啰……”上午10时,八方宾客争相目睹天等县第五届千人壮族打榔舞比赛现场,上千名身着壮族服饰的椒乡儿女挥起木杵敲击木榔,他们沿榔而走、围榔而跳,阵阵雄浑厚重的木杵声随着秋风传遍椒乡大地,将古籍中记载的“槽声若鼓,闻于数里”的打榔魅力演绎得淋漓尽致。“通过今天的盛会,我亲身体会到打榔舞已在各个年龄段都得到了传承和发扬,这激励着我继续努力把打榔舞这项民族非遗文化发扬光大。”陆东华表示。

据了解,打榔舞是天等具有悠久历史的壮族舞蹈,从唐代武德年间传承至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2010年,打榔舞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榔”是壮族先民专门用来脱稻粒、舂米的工具。最早,打榔只是壮族先民给稻谷脱粒和打糍粑的一种劳作场景。后来,打榔加入了舞蹈的元素,由此演变的打榔舞则成了壮族人稻作文化的再现。重要节庆时,人们总要跳起打榔舞,以此表达对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和和美生活的祈愿。

 

壮族儿女庆祝丰收。天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打榔舞再现壮族人稻作文化。天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比赛活动现场。天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随后,来自天等县13个乡镇和县职业学校、民族高中、民族中学、民族小学4个学校的参赛队伍参加第五届千人打榔舞比赛。

各支参赛队伍将传统打榔舞与时代发展特点相结合,精心编排,激情阐释打榔舞独特的民族个性和民族风格,共同交流学习,共享民族文化盛宴。

“今天我们天等镇代表队的节目是《椒乡榔舞庆丰年》,这个节目以欢快的鼓声和优美的舞姿,庆祝丰收的喜悦和民间文化的传承,整个节目以民间舞蹈为载体,展现出打榔舞的独特魅力和天等人民的热情。”天等镇代表队的何小波说。

现场精彩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人们看得出神、听得有味、笑得开心。“今天的天等县人山人海,这样的活动很精彩,希望以后年年都可以举办。”来自安徽的游客李娟说。

17支队伍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天等镇、驮堪乡代表队荣获一等奖;东平镇、民族中学、民族小学荣获二等奖;县职业学校、龙茗镇、民族高中、上映乡、进结镇荣获三等奖;宁干乡、小山乡、向都镇、都康镇、福新镇、把荷乡、进远乡获得组织奖。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西安:留校作品展里的70载华彩
下一篇: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吸引观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