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

李宗桂    2023-07-27 12:01:03    人民日报

7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一篇大文章,文明发展如此,理论创新也是如此。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能够互相成就的两个主体,往往具有相通的价值观念、目标追求、思维方式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不同历史背景,但存在内在的高度契合性。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把握这种契合性,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丰硕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根深叶茂,为中国人民所认同、所接受,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两个结合”,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比如,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传承民本理念,发展了唯物史观;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天人合一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四海一家、天下大同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展现出蓬勃生机、焕发出巨大活力。历史博物馆人头攒动,诗词大会被年轻人追捧,非遗产品网上热销……中华大地历史文脉绵延、传统现代交汇、文化自信昂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这个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结出更多硕果,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下一篇:努力在以学增智上见实效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