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修齐治平 兴亡有责

家国情怀激发向心力和凝聚力

朱 浒    2023-08-01 13:22:05    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这是深入考察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得出的重要论断。自春秋时期萌生大一统观念后,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虽然统一与分裂的局面交织出现,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是历史大趋势。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的局面既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就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全面理解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所激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价值观基础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构。西周时期,族权与政权的结合使得家与国具有相同的内在文化机理和社会功能,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伦理。西周之后,这种政治伦理主要在儒家思想的倡导下,进一步实现系统化理论化。如《论语》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进一步引申出“修齐治平”的说法:“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汉代以后,基于这些重要思想而形成的家国同构秩序,成为历代王朝奉行不悖的治理模式。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观念,经由士大夫阶层的传承和弘扬形成了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是认同中华文明、维护中华文明的一种强烈表达。唐代韩愈所谓:“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宋代陆游临终前赋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明代王阳明所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顾炎武在明亡之后宣称:“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以说,这种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社会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

在充斥着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正是以家国情怀为基础的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重要精神武器,成为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强大精神动力。尤其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家国情怀对中华民族大家庭观念的兴起、爱国主义精神的高扬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初以后,为配合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图谋,日本一些人不断制造分裂中国、否认中华民族为统一体的各种论调。为了反击文化入侵,中国知识分子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对种种谬论进行有力驳斥。比如,大力宣传“黄帝子孙”“炎黄子孙”,不断强化关于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认同,使得这种带有全民族泛血缘或象征性血缘关系的文化符号,在全面抗战时期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得到多民族、多种政治派别的高度认同。一些学者提出中国境内的诸多民族同为一家的说法,如熊十力认为中华民族“如一家昆季,分言之,则有伯仲;统称之,则是一家骨肉也”。此外,以顾颉刚、傅斯年等为代表的知识界人士,发动了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声势浩大的讨论,有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特征。这种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的凝聚与广泛流传,激发了全民族抗战的强大精神动力,对挽救国家危亡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维护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家国情怀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推动家国情怀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唱出了各民族的心声,成为时代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家国情怀,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让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升华。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融为一体 牢固凝聚
下一篇: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