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不一样的财政开局 既有力度又留空间

贺觉渊 郭博昊    2024-01-12 14:09:36    证券时报网

从放缓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到安排支持重点领域的税收优惠政策,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开年部署上较过去两年有所转变,既保持对一季度经济“开门红”的支持力度,又留有政策空间为全年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受访专家认为,新的一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凭借充足的政策工具,兼顾各项高质量发展目标。

 

 

新增专项债不急发行

近年来,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使用工作讲究“早发快用”,凭借年初的密集发行,为全年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过去两年,新增专项债券分别于2022年1月13日、2023年1月6日“开闸”,首月的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分别达到4844亿元、4912亿元。在年初密集发行安排下,过去两年的一季度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均超过1.2万亿元。

相较而言,在财政部已提前下达2024年部分新增地方债额度的背景下,开年以来各地仍未确定首批地方债的发行日期。根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截至1月11日,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披露了2024年一季度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计划,新增地方债的计划发行规模已达到8807.83亿元。其中,1月新增专项债券的计划发行规模仅有1820亿元,远不及过去两年的实际发行规模。

虽然首月地方债券发行节奏整体偏慢,但多数研究机构依然判断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有力支持一季度经济“开门红”,主要是2023年增加发行的1万亿元国债大部分在12月份发行,多数资金将在2024年初见效。

“1月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规模有所收敛并不意味着发行滞后。”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证券时报记者说,不仅去年增发的国债资金将对一季度投资资金形成有力支撑,随着各地基础设施和“三大工程”项目陆续集中开工,2、3月份的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提速可期。

税惠政策发力点显差异

高质量发展成主线

2024年1月1日,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税收优惠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服务科技创新等9项税收政策实施生效。对比过去两年首日生效的税收优惠政策,尽管在数量上基本相当,但发力方向却有不同。

2023年年初,刚从疫情中走出的千行百业,恢复发展的根基尚不牢固,因此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主要表现为对小微企业、小规模纳税人、个体工商户等群体的减负,意在为相关经营主体纾困解难,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但在2024年1月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涉及污染防治、科技孵化、重组改制、粤港澳合作等多个方面,政策着力点更具针对性。

“近两年的税收政策开局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孙鲲鹏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2023年侧重于协同发展和共享发展,推动中小微企业快速走出疫情影响,有明显的纾困导向;2024年侧重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协同发展,进一步关注高质量发展。

此外,从政策有效期上看,去年首月实施的税收政策有效期多为1至2年,而今年首月实施的政策大部分生效至2027年12月31日,政策的稳定性更强。

孙鲲鹏认为,短期限的税收优惠政策通常是针对部分主体实行的纾困性优惠政策,期限较短是为避免造成长期市场扭曲,但支持长期发展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税收政策,应当体现出一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今年年初以来相关税收政策延续至2027年,将有助于为经营主体带来稳定的预期,促进科技孵化和污染防治等长期投入。

扩容政策工具箱

财政发力兼顾多重目标

1月10日,2024年记账式贴现(一期)国债招标发行,今年一季度已形成国债、专项债券、减税降费三项财政政策工具组合式发力。作为“准财政”工具的抵押补充贷款(PSL)在2023年12月净新增3500亿元,普遍观点认为,此举将有利于一季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频共振。

往后看,还有更多财政政策工具尚未启用,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日前表示,今年“适度加力”的财政政策将组合使用专项债、国债以及税费优惠、财政补助、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多种政策工具。而去年的财政政策重在“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

伍超明认为,当前我国处于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需要实现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有效提升、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化解等高质量发展目标,此时财政货币政策扩容工具箱,可以更好兼顾多重目标。

虽然整体减税降费支持规模难以扩大,但多位受访专家均强调,今年如何用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值得关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田志伟向记者表示,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将更多用于国家发展需继续突破的领域。通过差别化、精细化的研发税收激励,重点支持科技创新。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均首超3000万辆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