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扩大赤泥绿色利用成效

崔国强    2024-04-02 16:41:51    经济日报

“2023年,我国赤泥产生量约1.07亿吨,利用量1050万吨,虽然只占新增量的10%,但已经走在国际赤泥利用的前列。”在日前举行的赤泥绿色利用现场交流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葛红林表示,随着我国赤泥综合利用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氧化铝企业对赤泥综合利用重要性的认识越发深刻。

赤泥是氧化铝工业产生的主要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堆存量多、组分较为复杂,利用存在一定难度。推动赤泥规模化综合利用,对于促进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推出政策举措,指导赤泥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协同发展。2023年,工信部组织开展《赤泥综合利用三年行动方案》编制工作,目前已形成初稿,预计2024年将会发布。科技部、工信部共计投入近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赤泥综合利用重点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建设。

赤泥绿色利用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扩大成效任重道远。葛红林介绍,比如,赤泥存量未减,增量较大,必须加快扭转“老账未还,新账又添”的状况;产业化研发刚刚起步,基础性、机理性研究还很薄弱;产品应用的耐久性试验、污染控制的方法和标准仍参照其他类似产品;产品检测周期长、应用限制多。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进一步扩大赤泥绿色利用成效,需要多方合力推进。

企业着力推动赤泥绿色利用规模化、产业化。中铝集团与山东高速、广东同创、河南地质院等单位合作了多个项目。南山集团开展赤泥基回填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发与回填工程示范等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赤泥绿色利用项目专家刘祥民建议,加快推动产品增量提质,形成赤泥绿色利用产品体系。首先,氧化铝企业要从源头提升赤泥可利用性。强化氧化铝生产过程管理,严肃矿石均化和工艺制度,提升赤泥成分的稳定性。其次,积极开发赤泥综合利用产品,围绕钢铁、建材、交通、市政、矿山建设等重点行业需求,加快推动赤泥用于元素提取、粉体材料、胶凝材料等产品生产,着力形成多元立体的赤泥综合利用产品体系。

赤泥绿色应用也需要政府推动。专家建议,实施差异化专项政策,采取适应赤泥利用特点的策略措施。同时,压实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的属地责任。建议各级政府成立跨部门联合专班,积极支持赤泥绿色利用项目立项与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将固废利用企业纳入绿色企业范畴,实施产品、运输和生产场所租用补贴、品牌奖励等举措。

为了加快攻克共性难点问题,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以“揭榜挂帅”的形式,组织开展联合攻关,本次赤泥绿色利用现场交流会上首批7个项目正式签约。葛红林提出,下一步要加强跨行业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赤泥利用产品的推广应用。促进赤泥绿色利用国际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和互认,推进国际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的跨国投资建设。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广西首个抽水蓄能工程建设按下“加速键”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