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广西:挺进“深蓝”,筑牢“蓝色粮仓”

庞革平    2024-06-07 17:36:44    人民周刊网

入夏时节,广西防城港市。记者乘船向海眺望,只见辽阔的海面上,一口口深海网箱和一片片蚝排,星罗棋布、蔚为壮观。

近年来,广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渔业优质高效发展。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中,“蓝色粮仓”建设取得新进展,“蓝色发展”新动能取得新突破。2023年,广西水产品总产量377万吨,位居全国第八、西部第一;绿色设施渔业发展卓有成效,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标准箱4190口,建成陆基循环水养殖圆池2.13万个、规模排全国第一。

 

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洋牧场示范区航拍。周才圣 摄

 

深耕海洋:鱼贝混养同生共长

广西北部湾海域气候适宜、光照充足,适宜开展水产养殖的时间长。近年来,广西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海洋渔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广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深远海智能化大型设施化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

位于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白龙珍珠湾的广西海牧渔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深海鱼贝混养企业。“我们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在珍珠湾内800亩海域和湾外3000亩海域开展深海金鲳鱼网箱养殖和生蚝养殖。”该公司总经理张弓介绍,将金鲳鱼和生蚝进行混养或轮养,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海洋资源,另一方面混养的生蚝能有效分解金鲳鱼的排泄物、饲料残渣以及微生物等,能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实现生态循环。

如今,防城港白龙珍珠湾海域建成了以广西海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大北农集团、防城港中海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的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目前,防城港市有深海抗风浪网箱数量近1000口,养殖水体约400万立方米;在建2座深海大型桁架式立体平台型网箱,养殖水体达13万立方米。

防城港市委组织部加大引育渔业人才力度,强化渔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开展“循环水养殖脱氮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对虾的粪便、虾壳等有效吸收化解,倡导无害化绿色循环养殖,促进海洋牧场建设。目前广西累计投入资金2.26亿元,建设了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造及投放人工鱼礁6000多个、面积达43.84万空立方米,涉及海域总面积约1.6779万公顷,有效促进海洋生态良好循坏发展。

 

绿色赋能:设施渔业生机勃勃

在广西沿海城市,除了深海养殖模式,还有设施养殖即设施渔业。

广西东兴市庆丰设施渔业产业示范区是当地一个大型设施养殖体,占地面积约351亩,有传统虾塘171.5亩,陆基圆池工厂化养殖109亩,建有养殖池258个。

示范区负责人冯文武介绍说,设施养殖是一种高密度、集约化、标准化管理的现代渔业生产方式,通过设施建设提高养殖空间和水资源等利用效率,同时借助现代物联网先进技术,进行水温水质控制、疾病监测、精准投喂等智能化管理,从而减少外界台风、高温、病害等干扰影响,实现水产品的高产、高效、优质。设施养殖,大量的供水、打氧、控温、消毒、监测等电气化设备,一刻也不能离开电。冯文武说:“如停电超过半小时,养殖将遭遇巨大损失。”南方电网广西防城港供电局党委书记陈国权表示:“我们供电局常态化了解渔业设施生产用电情况,全力满足养殖用电报装、增容扩容等用电需求。2023年至今,我们为渔业企业开展带电作业共82次,有效保障了渔业养殖用电设备不停转。”

防城港市还通过百名博士行等活动,推动大连海洋大学在防城港市建设了大连海洋大学教授工作站,针对防城港市渔业产业现状和发展目标,共同建设科学经营的新模式、新技术示范基地。浙江海洋大学在防城港市建设了浙江海洋大学教授工作站,围绕东兴市产业发展进行科学研究的高层次科研创新及服务。

据悉,设施渔业主要类型有陆基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工程化循环水(跑道式)养殖、拱棚小池塘养殖等。目前,广西设施渔业发展卓有成效,累计建成陆基循环水养殖圆池2.13万个、规模排全国第一,桁架类大型养殖平台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据了解,2021年以来,广西筹集财政资金35.6亿元,大力推进海洋牧场、“蓝色粮仓”建设,推动渔业产量3年平均增速达3.1%。2023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377万吨,位居西部省份第一。累计建成陆基循环水养殖圆池2.13万个,规模排全国第一。近江牡蛎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南美白对虾、金鲳鱼产量全国第二,罗非鱼产量全国第三,水产品稳产保供水平不断提升。

 

融合发展:“渔业+”迸发新活力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防城港市沿海的涂海艺术村、白浪滩、金滩、白沙湾等热门旅游点游人如织,不仅附近村庄的民宿住满游客,周边的酒店也是一房难求。

广西蓝湾旅游有限公司、庆丰设施渔业产业示范区都在布局渔旅项目,依托养殖基地搭建海上观光平台,打造游钓型、休闲型、田园型等新型海洋综合体,满足游客与大海亲密接触,观光、研学、垂钓、采获海鲜的新时代新时尚需求。

在拓展和优化传统滨海旅游的基础上,广西深入挖掘提升广西的渔文化产品和服务。防城港的金鲳鱼和钦州的白海豚、大蚝等,目前已成功研发文创产品,形成特有的广西渔文化IP。同时,各地积极发展以渔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垂钓、渔事体验、民宿美食和科普教育等产业,打造渔旅融合的升级版。

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广西建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广西北部湾国际生鲜冷链园区并投入使用,园区具备生鲜食品年均20万吨储藏加工能力,填补了我国西南地区大型冷链物流基地的空白。生鲜冷链园区的发展,对供电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以来,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投入80多亿元,持续完善广西沿海城乡电网架构,不断提高供电能力,让生鲜冷链企业电力十足、发展十足。

在品牌建设上,广西已培育20个水产类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了“三江稻田鲤鱼”“钦州大蚝”“防城港金鲳鱼”等一批“桂字号”品牌。据统计,2023年广西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899元。全区发展冬闲田养殖小龙虾面积约15万亩,小龙虾产量约3万吨,带动农户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将“冬闲田”变为“增收田”。柳州螺蛳粉产业创造超30万个就业岗位,带动20多万农村人口人均增收近万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展东介绍说,下一步,广西将抢抓政策机遇,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广西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水产种业培育、海产品精深加工、装备渔业、休闲渔业等环节,推动海洋渔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打造中国南部海域“蓝色粮仓”基地。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云”上约农机 夏收更高效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