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猪价两位数上涨!6月CPI同比涨幅低于预期

2024-07-10 14:38:16    证券时报网

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6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和同比均有所回落,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环比有所下降,但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6月CPI呈现出猪肉价格支撑下整体需求偏弱的特征,居民核心需求回升仍需要时间修复。此外,“PPI看油”的传统规律也正在弱化。

猪肉价格对CPI表现起到支撑作用

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上涨0.2%。其中,食品价格下降2.1%,非食品价格上涨0.8%。从环比看,CPI下降0.2%。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6%,非食品价格下降0.2%。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6月份,消费市场供应总体充足,全国CPI环比季节性下降,同比继续上涨。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相同,继续保持温和上涨。

虽然CPI同比继续上涨,但涨幅低于市场预期。在光大证券研究所宏观分析师刘星辰看来,拖累CPI表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食品价格拖累加大;二是受“618”促销影响,企业延续以价换量操作,汽车、家电等耐用品价格继续下跌。

“6月份,食品价格环比自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6%。尽管6月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但是鲜菜、鲜果、牛羊肉价格普遍下跌,主要受市场供应充足影响,抵消猪价上涨影响。”刘星辰说。

数据显示,从同比看,鲜菜价格由上月上涨2.3%转为下降7.3%;薯类、鲜果、鸡蛋、牛肉、羊肉和禽肉类价格继续下降,降幅在2.3%—18.6%之间,猪肉价格上涨18.1%,涨幅比上月扩大13.5个百分点;从环比看,鲜菜、薯类、鲜果和虾蟹类价格分别季节性下降7.3%、4.8%、3.8%和2.4%,猪肉价格上涨11.4%,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14个百分点。

董莉娟分析,食品价格下降与部分应季蔬果和水产品集中上市有关。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研报指出,整体看,6月CPI呈现出猪肉价格支撑下整体需求偏弱的特征。但剔除猪肉后,经测算剩余部分CPI的同比涨幅或小幅低于零。核心CPI同比上涨0.6%的水平也表明其中枢回升趋势不明显。展望下一阶段,猪肉价格面临前期压栏供给释放叠加淡季需求因素,未来涨幅或有限,部分地区受极端天气影响或有供给引发的价格短期波动,居民核心需求回升仍需要时间修复。

降价影响PPI下降近九成

6月份,PPI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基本符合市场一致预期。不过,PPI环比有所下降,由上月上涨0.2%转为下降0.2%。无论环比还是同比,生产资料价格是主要拖累项,生活资料价格表现与上月相同。

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在6月份-0.8%的P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PPI下降走势主要是受降价影响,降价影响PPI下降近九成。

董莉娟指出,6月份,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国内部分工业品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PPI环比有所下降,同比降幅继续收窄。

商品价格波动或许只是短期现象。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今明两年的商品平均价格仍将比2015—2019年高出近40%,原因包括:全球石油供应仍然受到限制;气候变化正在推高金属需求并扰乱农业供应;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等。

刘星辰表示,今年年内,受益于美国补库需求带动,2023年年中以来,全球制造业步入复苏周期,成为这一轮大宗商品涨价的需求侧牵引,预计补库行情有望持续至今年年末。同时,近期美国消费、劳动力市场逐步降温,通胀趋于回落,指向美联储下半年仍有可能开启降息,将推升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并强化未来需求侧扩张空间。此外,当前全球进入新一轮产业革命,新能源和AI产业链扩张推升铜需求预期,随着下半年供给短缺进一步浮现,预计铜价有望再度上涨。具体到国内,新一轮节能降碳行动将控制高耗能行业产能,从供给侧推动上游原材料价格企稳回升。

不过,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虽然今年以来原油、铜、铝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明显,但对国内PPI的拉动效应有限,“PPI看油”的传统规律正在弱化。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国内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导致国内定价的钢铁、水泥、煤炭等基础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行,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黄河古贤工程进入建设阶段
下一篇:同城同质同效 “加速度”下的深汕特别合作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