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新规实施首月 私募基金备案量降逾八成

许孝如    2024-08-29 12:36:41    证券时报网

私募新规实施首月,股票私募新产品的备案数量急剧下降。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本月完成备案的私募证券基金数量仅91只,不足百只,创下私募备案以来单月最低纪录,较7月份降幅超80%。

有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近期私募产品备案难,主要是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实施初期,不少管理人和托管人对产品备案有不同理解,没有满足新规的要求,频频收到协会反馈意见,导致备案通过率低。

此外,由于近期市场持续调整,私募基金募资遇冷,亦是新产品备案数量下滑的原因之一。在市场表现不佳的背景下,股票私募普遍保持谨慎,不敢轻易加仓。私募机构认为,目前底部特征明显,但仍需政策催化。

新产品备案数量骤降

8月1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正式实施,内容覆盖私募证券基金的募集、投资、运作等各环节。受新规实施影响,8月以来,私募产品的备案量大幅下滑。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本月以来私募基金共备案了377只产品,而上个月共备案997只产品。其中,私募证券基金数量仅91只,不足百只,创下私募备案以来单月最低记录,环比降幅超80%。

不过,记者梳理发现,近期,私募证券产品的备案速度较月初有明显加快。8月上旬,仅有8只产品完成备案;8月中旬,有32只产品完成备案;8月下旬以来,则有51只产品完成备案。8月还剩下3个工作日,按照目前的备案节奏,本月最终将突破百只,不过与上个月相比仍然是断崖式下跌。

上海一家量化私募负责人告诉记者,新规实行初期,备案效率低是正常现象,协会对所有私募都是一视同仁,现在托管那边压力较大,“托管方需要和私募管理人的运营及合规人员在近期完成合同模板更新,结合新规把业务流程全都重新梳理一遍,行业机构也在适应新情况”。

有行业人士也表示,不少管理人和托管人对产品备案有不同理解,使得产品合同没有满足新规的要求,频频收到协会反馈意见,导致备案通过效率低。近期,整体备案节奏有所加快,估计下月开始将逐步回归正常。

据记者了解,从部分产品收到协会的反馈意见来看,主要集中在开放日顺延、锁定期、流动性受限资产定义、建仓期、投资范围品种过于宽泛、授权提供估值信息等多个方面。

私募基金募资遇寒冬

除了适应新规导致的备案量下滑外,市场的持续调整,或是今年私募基金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

Wind数据显示,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市场期待今年走出结构性牛市行情,资金踊跃进场,私募新备案的规模分别是603.19亿元和553.22亿元,备案数量分别为1537只和1252只。

今年2月,市场大幅波动,私募单月规模直接腰斩,降至283.54亿元,备案数量也缩水至780只。今年5月,私募单月备案规模更是跌破200亿元,仅有198.21亿元,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备案规模仅89.18亿元。今年7月,私募新产品备案有所回暖,单月备案规模回升至333.63亿元。

“今年的市场募资特别难,很多时候路演几趟,1000万元都卖不出去。我们现在干脆暂停新发,努力管好手里的钱,熬过这一轮寒冬。”深圳一家私募基金负责人告诉记者。

私募认为:底部特征明显

由于市场表现不佳,股票私募普遍保持谨慎,不敢轻易加仓。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股票私募仓位指数为79.46%,环比此前一周基本持平。股票私募目前更倾向于维持现有仓位不变,等待市场筑底。

盈峰资本表示,结构上,在红利抗跌、美联储降息升温和家电销售向好催化下,高股息、贵金属、家电等板块本周表现较好。展望来看,考虑国内基本面仍是弱验证,预计短期权益市场或仍需政策催化。

浙江久兴投资董事长兼基金经理王玺认为,接下来应该回避今年已经有相当涨幅的红利板块,多关注一些逆境反转的行业,比如游戏、地产、新能源等。同时,港股也值得关注,人民币近期的升值表现,使得中国资产的吸引力也在相应提升。美元指数若跌破100点的关键点位,A股和港股市场都有望迎来资本流入。

相聚资本则表示,从市净率来看,当前A股处于估值底部的个股占比高于2018年和2022年时的水平,而2010年以来的市净率分位数也低至1.1%,市场估值已至极低水平。截至8月22日的统计数据显示,股债收益比和股债收益差(FED模型)当前分位数都在99.9%的高位,性价比极高。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动车开到黄龙九寨
下一篇:印尼多举措推动椰子产业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