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国务院重磅,增量资金有望再度加码!最新一期险资重仓股名单出炉,大手笔扎堆持有这些高股息个股

刘俊伶    2024-09-12 10:45:32    证券时报网

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积极入市;今年上半年,保险资金重仓股数量持续增长。

国务院: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

9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若干意见》)。

《若干意见》提出,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培育真正的耐心资本,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力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引导保险资金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乡村振兴、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近年来,政策面上多次强调,培育发展壮大耐心资本,推动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积极入市。

去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下调险资投资A股风险因子,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入市空间。去年10月,财政部出台《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鼓励其进行长期投资、稳定投资、价值投资。

今年6月,证监会再次提到,推动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积极入市,打通制度堵点。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作为典型的价值投资者,有望成为A股市场的重要增量资金,服务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2024年二季度保险业资金运用情况表显示,截至二季度末,财产险公司股票投资余额为1370亿元,同比增长6.69%,人身险公司股票投资余额为1.94万亿元,同比增长4.16%;证券投资基金余额亦有不小的增幅,在政策引导下,险资对股票市场持续加码。

招商证券研报认为,高股息股票有望持续成为险资增配的重点方向。从需求端来看,保险资金运用面临新的宏观、市场和监管环境,运用高股息策略的体量有望持续壮大。从供给端来看,高股息股票标的有望持续扩容。后续随着政策持续加码推动上市公司分红意识不断增强,A/H股高息股数量和分红水平有望稳中有升。

11股险资持股比例超20%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根据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截至今年上半年,共有792家A股上市公司获得保险资金重仓,较一季度末增加38家;合计持股市值达到1.22万亿元,较今年一季度末增加304.51亿元。

分行业来看,险资第一、第二大重仓行业为两大金融行业——非银金融行业持股市值6166.01亿元,银行行业持股市值3314.14亿元,合计持股市值占总数的七成以上。除去金融行业外,公用事业、食品饮料、通信行业持股市值居前,均在200亿元以上。

从单只股票来看,中国人寿居首位,持股市值近6000亿元;其次是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安银行持股市值超过千亿元,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位列其后,分别为492.09亿元、478.42亿元、386.69亿元。

据数据宝统计,11家上市公司获险资持股比例超20%。中国人寿获险资持股比例最高,占流通A股比例92.8%;持股比例居前的还有平安银行、南玻A、金地集团,险资持股比例均在30%以上。

险资重仓股普遍股息率较高

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特征,投资时更加偏向收益稳健、积极分红的资产。

据数据宝统计,以最新收盘价与2023年的现金分红金额计算,58只险资持股市值超10亿元的个股平均股息率达到4.04%,山西焦煤、建发股份、平安银行等近半数个股股息率在5%以上。

山西焦煤股息率居首位,达到11.13%。半年报显示,公司获得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两家保险公司旗下产品重仓,合计持股市值11.63亿元。公司已连续20年进行分红,2023年度分红金额达到45.42亿元,现金分红比例达到67.07%。

除年度分红外,险资重仓股亦积极进行中期分红,加大分红频率。

险资持股市值超10亿元的个股中,20股发布了中期分红预案或实施公告,建设银行、中国石油、中国银行中期分红金额均超过300亿元,双汇发展、兴齐眼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现金分红比例超过50%。

双汇发展公告显示,向全体股东按每10股派6.6元人民币现金(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22.87亿元。公司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2.96亿元,现金分红比例高达99.58%。半年报显示,公司获得3家险资重仓;此外中国证金、中央汇金资管两只“国家队”资金亦现身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强化市场服务 推动务实合作
下一篇:布伦特油价跌破70美元!"两桶油"两个月跌幅近30%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