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撬动万亿市场

朱彩云    2024-03-14 10:01:13    中国青年报 

汽车、家电、家装厨卫……一批大件商品的潜在更新需求正进入集中释放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消费领域传来的一个好消息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已被提上日程,成为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部分也提到,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既有促进消费的意义,也有促进投资的意义。”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此前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更加注重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把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结合在一起,是统筹投资和消费、挖掘内需潜力的一个方面”。

3月6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用一组数据解释这份潜力。

在设备更新方面,去年中国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投资规模约4.9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设备更新的需求会不断扩大,“初步估算将是一个年规模5万亿以上的巨大市场”。在废品回收方面,去年中国回收利用废钢铁约2.6亿吨,保障了20%以上的粗钢生产需要。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去年年底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3.36亿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要品类家电保有量超过30亿台。郑栅洁说,汽车、家电更新换代也能创造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用一组更详细的数据加以说明。在用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乘用车超过1600万辆,其中车龄15年以上的超过700万辆。此外,平均每年约有2.7亿台家电按标准来说超过了安全使用年限。我国的汽车、家电、家装市场综合体量大,相当一部分产品使用年限较长、能耗排放较高,有的因为长期使用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潜在更新需求进入了集中释放期”。

不少家电领域的代表委员注意到,与2009年以“家电下乡”为主的以旧换新活动相比,此次以旧换新从解决“有没有”升级为看重“好不好”。用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少谦的话来说,施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对于推动我国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也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全国两会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会议指出,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着眼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

郑栅洁3月6日介绍,《行动方案》将重点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从领域和方向上看,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将围绕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进行。

“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对于家电企业来说是重要利好。”贾少谦说,距离2009年开展大规模“家电下乡”已有10余年,如今刚好进入家电大规模更新换代的周期。他建议,要推动以旧换新的具体利好政策有效落地,进一步完善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的废弃、回收、流通和拆解处理的管理制度和行业标准,推动企业积极参与,让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地进入居民生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也分析说,耐用消费品的更新和升级并不是简单的同类产品置换,而是有更高端、更智能、更环保、更个性化的需求趋势,“它一定会反映到从制造环节到消费环节的整套体系的打通,无论是产业升级也好,创新发展也好,形成新质生产力也好,都必须要有这样的牵引”。

从存量中挖掘增量,以旧换新撬动的万亿需求连接着生产端的工业装备与机械,也与当下年轻人的绿色消费观念相契合。

闲鱼总裁丁健注意到,2023年,有3000万95后用户涌入二手闲置平台闲鱼,通过“旧物出清、以旧换新”践行绿色消费,“这些年轻用户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交易形式和商品供给,如‘以物换物’‘免费送’等新型交易形式,交易品类也从传统的大类消费品,转向文玩、潮玩、兴趣品类、卡券等特色低价品类。”

在2023年“双11”期间,该平台家电以旧换新交易额同比增长20%,手机以旧换新交易额更是同比增长191.4%。

“未来,以旧换新相关政策能激励消费者更换老旧产品,购买更加环保、节能、高效的新产品。”丁健说,这意味着闲置物品的流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闲置交易行业乃至整个循环经济将迎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这既利当前,更利长远”。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外资商超看好中国市场
下一篇:国资委:以更大力度抓好央企经济运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