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集体申报热潮再现 指数基金需避免过度同质化竞争

张韵     2024-03-19 11:06:20    中国证券报

继中证A50ETF热潮之后,近日,又现多家基金公司集体申报同一指数产品的现象。数据显示,平安基金、万家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于日前上报的上证科创板100ETF募集申请注册材料已获接收。据悉,这已是市场第三批集体申报的上证科创板100指数产品。业内人士分析,科创100指数的高弹性和高科技含量等特征,或是吸引众多基金公司纷纷入场布局的重要原因。

多家基金公司入场

证监会网站显示,日前,平安基金、万家基金、中信保诚基金、浦银安盛基金四家基金公司集体申报上证科创板100指数产品,相关材料已获接收。其中,平安基金上报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基金,另外三家基金公司则纷纷申报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增强基金。

这已经是市场第三批集体申报的上证科创板100指数产品。不过,与前两批基金均为挂钩指数的ETF产品所不同,此批基金不再“卷”ETF赛道,而是回归普通指数型基金和指数增强基金。

据悉,早在2023年,市场就曾两度出现基金公司集体申报上证科创板100指数产品的热潮。2023年8月11日,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发布后仅3天时间,就有博时基金、鹏华基金、银华基金、国泰基金四家基金公司申报首批产品。随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又有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南方基金四大头部基金公司集体申报上证科创板100ETF。2023年11月之后,除了南方基金和易方达基金外,其余六家基金公司还陆续成立旗下上证科创板100ETF联接基金。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目前已成立的挂钩上证科创板100指数的产品中,首批上证科创板100ETF规模整体居前,四只产品规模均超20亿元。博时上证科创100ETF和鹏华上证科创板100ETF规模分别为65.61亿元、57.13亿元,位居同类指数基金规模前两位。第二批成立的华夏上证科创板100ETF规模紧随其后,为51.21亿元。其余基金规模均不足10亿元。

中小盘和成长风格突出

中证指数网站显示,上证科创板100指数主要是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中选取市值中等且流动性较好的100只证券作为样本。该指数与上证科创板50成分指数共同构成上证科创板规模指数系列。

区别于上证科创板50成分指数的大市值风格,上证科创板100指数更聚焦中小盘风格,样本平均自由流通市值约61亿元。数据显示,截至记者发稿时,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前五大权重股为惠泰医疗、百济神州、九号公司、绿的谐波、睿创微纳。

业内人士分析,科创100指数的高弹性和高科技含量等特征,或是吸引众多基金公司纷纷入场布局的重要原因。

博时基金认为,科创100指数最突出的两个特征是小市值和成长创新。指数成分股行业分布均衡,聚焦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涵盖医药、电子、机械等尖端科技公司。指数具有高增长、估值合理、长期投资价值较为突出的优势。

“科技成长属性与小盘风格的高弹性结合,能有望在反弹行情中表现突出。”鹏华基金于2月中旬发布的观点称,从短期超跌修复视角来看,结合估值、量价、技术形态等指标,该指数呈现出探底回升态势;长期来看,随着产业趋势的逐渐明朗,以科创100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企业有望持续维持高景气。

三大玩法打造差异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指数产品发展愈发火热的环境下,许多基金公司正在加码布局旗下指数产品线。各类行业指数和宽基指数也频频出现新发产品。不过,当行业普遍看好某一指数产品时,如何避免过度同质化竞争,需要引起基金公司重视。

多位基金人士坦言,除非是饮得“头啖汤”,不然盲目跟发热门指数产品可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在已有公司尤其是头部公司布局的情况下,后发者往往容易受到“马太效应”的掣肘,很难将规模做大,流动性也容易受限,亦不乏基金最后走向清盘结局。因此,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尤为关键。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调研中了解到,围绕同一指数,目前行业内较为普遍的差异化打法主要包括产品端、费率端和交易端三个方向。

产品端,除了抢占指数发布后的申报产品第一时间窗口外,差异化的产品形式主要有普通指数型产品、指数增强型产品、ETF产品、ETF联接产品以及同一产品的各类份额;费率端,不少基金采取低费率形式形成竞争优势,例如日前火热发售的中证A50ETF;交易端,通过新增流动性服务商等方式,提高基金二级市场交投活跃度等。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持续向好
下一篇:发挥监管考核“指挥棒”作用 严格执行“两强两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