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内蒙古阿拉善盟科技创新推动农牧民增收

沙地里种出“金果果”

张 枨    2024-03-27 10:05:21    人民日报

春意融融,万物复苏。家住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的许新华,在自家的梭梭林里走走停停,不时伸手去摸一下梭梭苗,察看去年新种的梭梭苗生长情况……“去年,我家这些梭梭林里产出的肉苁蓉,加上收苁蓉籽等,这一年我收入了30多万元。”说到这些,许新华的脸上满是笑容,“沙地里种出了‘金果果’呢!”

在十几年前,这种情况难以想象。因为种植周期长、市场需求不稳定、产品档次低、经济收益风险大,像许新华一样的农牧民最开始对种植肉苁蓉存在顾虑,大家积极性并不高。

地处大漠戈壁的阿拉善盟,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如肉苁蓉、黑果枸杞等丰富多样的沙生植物。“咱们这儿的沙生植物品质高、口碑好,可过去技术创新跟不上,好东西做不出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影响大家的种植积极性。”许新华说。

为此,近年来阿拉善盟以科技创新作为突破口,发布人才新政50条,制定12项配套措施,从资源开发—高效利用—防沙治沙的全技术体系柔性引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科研成果转化,先后引导和推动了一批特色生态产业企业与国内外35家研究所和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形成了集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工转化率达68%。

“盟里通过推行‘企业+合作社+农牧户’模式,让农牧户与生产企业实现种销捆绑、利益共享,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农牧户能安心抓好种植,企业可以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创新,生态产业发展逐步走上正轨。”阿拉善盟尚容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磊说。

去年底,荒漠肉苁蓉被纳入药食同源目录后,企业需求增加,肉苁蓉销量、价格也逐渐升高,当地农牧民发展肉苁蓉产业的热情更高了,也为许新华今年的种植计划增添了不少信心。“我今年准备扩大种植规模,明年收入还能更高。”许新华笑道。

目前,阿拉善全盟直接和间接从事生态产业的农牧民达3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至5万元,部分可达10万元至30万元。预计到“十四五”末,全盟生态产业产值将达400亿元。

去年12月,阿拉善盟还成立了特色产业发展中心,因地制宜,根据旗域特点布局特色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如阿拉善右旗的骆驼产业、额济纳旗叫响“胡杨林”生态旅游品牌,阿拉善高新区聚力发展富民养殖业……如今,发展特色产业已成为阿拉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

“下一步,阿拉善盟将聚焦特色产业发展,持续聚力用力,强化人才科研支撑,加大资金、政策投入,引导特色产业迭代升级,推动产值规模不断壮大,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导产业,成为农牧民的致富产业。”阿拉善盟委委员、组织部部长雷海说。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加大出国参办展支持力度,助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