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信用修复助企增信减负

梁 瑜    2024-04-01 15:13:33    经济日报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消息,将进一步做好信用修复协同联动工作,“信用修复”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日常生活中,经营主体不讲信用,经营行为被征信系统制约等现象时有发生。不过,失信惩戒的目的还是要帮助更多经营主体和个人明确信用的价值和边界。经营主体失信有的因为缺乏道德意识,也有对法律法规不熟悉或属于无心之失。

信用修复及时准确,不仅对经营主体尤为重要,也是建立良好营商环境的体现。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不断探索信用修复机制。例如,市场监管总局构建了分级分类管理、梯次退出的信用修复格局;山东、江西、云南、西藏等省份建立了“两书同达”机制。

在一系列措施下,讲诚信、重诚信、守诚信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但也应看到,当前的信用修复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例如,部门间信息交互共享不及时;在对失信主体的监管上,存在重进轻出的问题;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以信用修复为名实施诈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成效。

因此,需要尽快建立信用修复信息实时共享机制,消除信息壁垒,同时要严厉打击征信诈骗犯罪活动,强化信用修复的公信力。市场监管总局已表示将着力解决“多头修复”“重复修复”的问题,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也建立了京津冀信用修复协同机制。这些做法既减轻了经营主体负担,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招商银行去年末资产规模突破11万亿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