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超过5000亿元

王婧涵     2024-04-02 10:57:20    中国证券报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4月1日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为33.8%。乐观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深化空域改革,推动低空经济从探索走向发展。低空经济具备强大产业辐射力,有望催生万亿级产业规模。

探索推广应用场景

报告表示,目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划逐步完善,多地出台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发展。《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划定两类非管制空域,为低空空域放开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工信部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生产管理若干规定》,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024年3月,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杨岭表示,目前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低空要素化、要素场景化和场景经济化。这意味着当前低空经济发展有几个突出需求:一是尽快将低空空域资源转变成类似“土地”资源的生产要素,为开展经济活动提供要素保障;二是统筹空域、市场、技术、政策和安全五大要素,不断探索和推广应用场景;三是挖掘真实需求,形成规模效应,畅通商业模式,从而将低空经济塑造成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引擎。

围绕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随着低空飞行活动的日益增多,低空基础设施投资拉动成效的逐步显现,乐观预计,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元。

聚力发展新赛道

当前,低空经济已成为国家聚力发展的产业新赛道,包括广东省、安徽省、浙江省、山东省、陕西省、甘肃省、山西省、重庆市等省(市)均在加快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推出相应政策。

2022年底,《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出台,2023年12月发布的《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围绕引培低空经济链上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扩大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完善产业配套环境四个方面提出20项具体支持措施。

今年,苏州发布《苏州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明确,力争到2026年,将苏州市打造成为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其中,力争聚集产业链相关企业500家,产业规模达600亿元。

同时,广州、深圳等城市低空迎来密集试飞。

3月8日,在广州空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主导下,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旅航者X2从广州天德广场超甲级写字楼群垂直起飞,顺利完成城市CBD“天德广场-广州塔”区域的低空飞行。

2月27日,峰飞航空也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条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跨海跨城空中航线(深圳-珠海)的首飞,原本单程2.5-3小时的地面车程在空中只需要20分钟。

eVTOL发展潜力大

报告显示,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领域,2023年中国eVTOL产业规模达到9.8亿元,同比增长77.3%,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95亿元。

近期,多家eVTOL飞行器制造企业在适航取证流程中有了新的进展。

3月21日,峰飞航空型号为V2000CG的载物eVTOL获得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发布的型号合格证(TC证),是继亿航智能旗下的EH216-S之后国内第二个获得TC证的eVTOL航空器。相较于EH216-S,峰飞V2000CG的最大起飞重量为2吨,最长航程250公里,航程更长、可进行城际间的低空飞行。

3月25日,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飞行汽车的飞行体(代号:X3-F)型号合格证(TC)申请,获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受理,标志着该型号即将进入适航审定阶段。

此外,御风未来、吉利沃飞长空、沃兰特航空、时的科技等公司旗下不同型号的eVTOL飞行器的型号合格证申请获得受理,进入认证阶段。

杨岭表示,政策目前非常关注eVTOL产业发展,预计会尽量优化eVTOL飞行器适航审定程序。不过,相较于传统的eVTOL飞行器,飞行汽车涉及陆空两用模式,需考虑的方面更多,推广落地时间可能相对滞后。

德邦证券研报表示,2023年-2024年是低空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顶层设计与地方政府支持共振,企业适航取证获得关键进展,市场推动下取证流程有望继续加速。预计到2030年行业将进入爆发阶段。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三大指数同步回升折射中国经济复苏暖意
下一篇:广西农商联合银行贷款余额突破8000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