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召开

灵活运用上市重组等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江聃    2024-04-29 10:57:10    证券时报

新一轮国企改革又有新动向。4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在湖南株洲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会议通报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最新进展,并就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优化改革组织推进机制等内容作出新安排。

新一轮国企改革

取得积极进展

证券时报记者获悉,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已取得积极进展,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多点突破。

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中国中车集团通过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建立协同研发机制并单列专项奖励等措施,强化内外部跨企跨域联合研发,避免资源重复投入;山东将工资总额增量优先用于科技人才激励,对关键人才薪酬“一人一议”。

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积极主动作为。中国电信集团依托自身云网融合优势,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应用最全的量子城域网;安徽探索国资引领的投资模式,推动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和地方也积极利用新技术,有效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记者从湖南国资委获悉,一季度21户省属监管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同比增长5.2%,占总营收的比重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于去年启动。“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务必要加速加力推进。”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强调,国务院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特别是围绕跨区域、多主体的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等重点改革任务,搭建更多信息共享、资源协同平台,增强工作合力。

深化国企改革

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就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作出新安排。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王宏志强调,要集聚优势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结合实际找准产业切入点的基础上,要坚持有进有退、调整结构,通过盘活低效无效资产、闲置土地等方式,腾挪出资源空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用好杠杆,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协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灵活运用并购重组、上市融资、产业协同、联合攻关等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基于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对发展形势紧迫的产业,更多采取收购兼并等方式快速进入,在并购重组后要做好融合工作。

在强化数智网络赋能传统产业方面,王宏志强调,有条件的企业要抓紧对算力、算法等关键领域和环节攻关,多路径布局前沿技术,努力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中央企业、地方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要加快实施“AI+”专项行动,力争“以应用带技术”加快实现技术迭代升级、增长动能转换。要继续推进工业互联网、“5G+”应用,推动传统业务、低端产业加速升级。

王宏志指出,要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淘汰超期服役的落后低效设备,加快节能降碳、老旧化工设备更新改造、清洁生产改造和工艺革新。

推动更大范围重组整合

王宏志指出,要推动重组整合实现要素畅通流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资源支撑。一是创新思维推动战略性重组。国资央企要在抓紧推动已明确任务的同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积极考虑并推进促进更高水平履行功能使命、更大范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大战略性、结构性重组,并超前考虑重组涉及的人员转岗、分流安置等工作,确保稳妥有序实施。

二是突出主业、聚焦实业推进专业化整合。以优势子企业为主体,按照“一企一业、一业一企”原则,对内部资源“应整尽整”“应合尽合”,实现优质生产资料和人才资源的有效聚集、高效利用。国有企业之间,特别是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各地国有企业之间,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广泛挖掘合作场景,加大交流合作力度,推进各方优势互补、资源融合、错位发展、互利共赢。龙头企业要沿着产业链主动谋划推动重组整合,在更大范围内、不同层面间,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三是加大“两非”“两资”处置出清力度。“目前,19个地方已经建立了‘两非’‘两资’处置多部门联动绿色通道,但还有一些退出任务较重的地方,仍没有建立。”王宏志说,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动绿色通道加快建立。多措并举“减亏止血”,特别是“小散弱”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和中央企业要拿出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力争限期“清零”。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地产板块爆发,荣盛发展、金地集团涨停,特发服务等大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