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今年已有超1400家公司实施相关计划——

上市公司回购持续升温

马春阳    2024-05-15 15:17:51    经济日报

A股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热持续升温。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今年已有1440家公司进入股份回购实施阶段,合计回购金额近829亿元,远超去年同期的247亿元。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同比增加586.89亿元,增长108.82%。

有助提振市场信心

作为资本市场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股份回购具有优化资本结构、维护公司投资价值、健全投资者回报机制等作用。

近年来,证监会不断优化股份回购制度,支持更多上市公司通过回购股份稳定股价,维护股东权益,夯实市场平稳运行基础。去年底,《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修订发布,鼓励上市公司依法合规运用回购工具,积极回报投资者。

根据上市公司公告,2022年至2023年间,1836家上市公司累计公告3484条回购预案,回购股份178.42亿股,回购金额1821.89亿元,包括集中竞价交易回购和定向回购两种方式。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上市公司回购有助于维护企业投资价值、稳定股价,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在股票价格被低估时,上市公司可通过回购提振股价,同时向市场传递出公司关心股东权益的信号。另外,回购股份也可用作未来融资或者员工福利计划等。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管理者比普通投资者更了解公司基本面和真实价值,股份回购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

东源投资首席分析师刘祥东表示,对于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回购股份传递出两方面信号:一是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良好,具有充足而稳定的现金流;二是公司对于未来发展前景较为乐观,认为当前股票价格被市场低估。

国企回购力度待增强

从公司属性看,2022年至2023年间,分别有904家民营控股、93家国有控股公司实施回购,占全部上市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数量的26.58%与6.6%。民营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数量70.36亿股,占比57.37%,回购金额1070亿元,占比64.24%;国有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数量25.26亿股,占比20.6%,回购金额219.26亿元,占比13.16%。从增量看,2023年民营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同比增长148.01%,同比增加455.07亿元,高于同期国有上市公司383.10亿元。

市场人士认为,国有上市公司回购力度弱于民营上市公司,原因之一在于市值管理在国有企业评价考核体系中占比偏低。202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将价值实现纳入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但目前仅有部分央企上市公司开展了相关实践,未形成硬考核机制。

今年1月底,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负责人谢小兵表示,将进一步研究把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表示,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是对央企考核体系的完善。从资本市场角度看,这一改变将促使央企与资本市场加强沟通交流,实现价值再发现,有助于推动央企的估值水平提升。

注销式回购有所提升

近些年,越来越多A股上市公司将回购股份用于注销,无论是公司数量、注销股份还是涉及金额均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例如,国电电力在2020年至2021年间实施3次回购并注销股份共计18.15亿股,向市场传达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信号。

市场人士认为,在市场估值相对有吸引力的情况下,注销式回购会提高每股收益和股东权益,同时还能起到优化股权结构与节税的作用。

“在港美股市场,通过实施股份注销以满足市值管理需求的回购比例一直较高,A股注销式回购尚有很大提升空间。”杨德龙举例说,美股市场很多公司每年抛出大规模回购计划,多数会注销回购股份,减少流通在外的股份数,直接提高每股收益。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引导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后依法注销。

专家认为,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以及对回购重视程度持续提升,未来上市公司积极合理使用股票回购工具有望逐步常态化,将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促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多点开花 期货交割效能全面提升
下一篇:农行广西分行:金融助力螺蛳粉产业做大做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