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缩小数字鸿沟还需更多努力

2024-05-17 15:45:48    经济日报

5月17日,又是一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自1969年起,每年的这一天,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电信联盟各成员都会举行主题活动,强调电信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推动信息通信业健康发展、普惠共享。

50多年来,世界电信日主题之变,折射出信息通信已从最初的技术手段走向数字赋能的基础设施。纵观历年世界电信日,可以发现1970年到1980年与1990年到2000年的主题十分相似,无论是电信与培训、运输、气象还是电信与工业发展、文化、环境等,强调的都是通信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改变。2000年“移动通信”这一主题宣告了移动通信时代的到来,2001年“互联网:挑战、机遇与前景”,已经初步展现了通信网络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带来的创新突破。今年世界电信日的主题是“数字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显然是把信息通信视为数字经济的底座,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变化中也包含着不变,那就是缩小数字鸿沟。最初的缩小数字鸿沟更多强调的是电信普遍服务,是要让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能以承担得起的价格享受到电信业务。正是在这一目标下,我国实现了“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农村偏远地区网络覆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宽带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农村城市“同网同速”。如今的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产生了新数字鸿沟。

要正视依然存在甚至不断加大的数字鸿沟。在我国,数字鸿沟包括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数字鸿沟,也包括产业之间的数字鸿沟。从城乡看,数字鸿沟已从接入领域变为使用、能力方面的鸿沟。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利用数字技术就业、创收更落后,乡村数字人才也更短缺,制约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从区域看,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并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从产业看,零售、文娱、金融等行业数字化程度显著高于农业、能源等行业,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数字化水平有较大差距。

要继续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者。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还要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系统推进5G、千兆光网、数据中心建设发展和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打造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构筑数字经济发展支撑。

要做好数实融合推动者。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是激发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要继续向垂直行业、信息消费、社会民生等领域扎根。如何更好做到精准赋能仍是重要课题。比如,立足区域特色和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有比较优势的数字产业,或是推进前沿信息通信技术与当地优势产业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融合创新。总而言之,要把数字经济的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要做好信息通信产品供给者。要速度更要温度。在缩小接入鸿沟方面,继续推进5G网络向农村拓展覆盖,统筹边疆、偏远地区城乡网络建设,让更多人共享数字红利。在缩小能力鸿沟方面,丰富数字化产品供给工具箱,降低使用门槛和成本,提升数字技术适老化公共服务水平等,推动数字经济普惠共享。通过更多合理的制度安排,真正分好数字经济这块蛋糕。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旅游市场火热激发消费潜力
下一篇:中国邮轮经济持续向好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