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十四五”以来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9家

2024-06-14 11:34:37    经济日报

本报北京6月13日讯(记者姚亚宁)国新办13日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甘肃省有关负责同志围绕“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介绍相关情况。

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甘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数据显示,2021年甘肃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2023年经济总量达到1.18万亿元,是2012年的2.2倍。2022年以来,甘肃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兰州新区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居19个国家级新区前列。

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介绍,甘肃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优势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十四五”以来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9家;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大力改善优化营商环境,2023年全省招商引资签约金额突破万亿元大关,各方看好甘肃、投资甘肃的热度持续升温。为推动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甘肃将重点在3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抓机遇。深入落实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国家战略,找准定位、放大优势,把国家政策转化为发展实效。二是强筋骨。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作贡献。把国家所需与甘肃所能结合起来,在资源能源、粮食安全、生态建设等方面贡献“甘肃力量”。

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甘肃省委常委、副省长张锦刚说,为了把资源大省打造成文旅强省,甘肃将深度挖掘各类文化资源的内涵底蕴和时代价值,让文化从墙上走下来、从洞里走出来,让更多游客感受到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坚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创新旅游业态,让甘肃文旅的“人情味”更浓,让各方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推动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甘肃是风光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谈及如何发展新能源产业,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程晓波表示,“十四五”以来,甘肃紧抓国家绿色转型的各项政策机遇,推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超过56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超过60%,占比居全国第2位;陇电外送区域扩大至25个省份,每年甘肃对外的输送量超过520亿千瓦时,其中接近一半都是新能源。下一步,甘肃将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各级各类风光电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风光电产业链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风光大省”向“风光强省”迈进。

甘肃地域辽阔,生态地位重要,但自然条件复杂,生态基底脆弱。甘肃省副省长雷思维表示,近年来,甘肃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天大的事”来抓,全面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启动实施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节水治水等重大生态工程,黄河甘肃段的出境断面连续8年水质达到了Ⅱ类标准,实现了“一河清水送下游”。甘肃将继续发扬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新时代愚公精神,让陇原大地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山川更秀美,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方位完善科创金融服务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