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从11.2万亿元到256.24万亿元

——金融事业蓬勃发展

陆 敏    2024-09-20 14:30:06    经济日报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金融事业走过了光辉的历程。数据显示,2001年末,我国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2万亿元;截至2024年8月末,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6.24万亿元。金融事业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专注服务实体经济

回首75年,中国金融始终把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金融工作主要是维护币值稳定、抑制通货膨胀,重建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促进国民经济平稳恢复。针对大规模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中国金融业广泛聚集社会资金,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1978年,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启动。同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从财政部分离独立。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恢复或重建。1990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揭开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新篇章。

1993年底,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监管的两大职能,同时提出要把我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1994年,国务院集中出台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对中央银行体系、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外汇管理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开始从政策开放转向制度开放。2002年12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这是将中国资本市场纳入全球资本市场体系所迈出的第一步。

2003年12月,中央汇金公司成立。此后,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启动,4家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完成股份制改造。这一时期,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拓展了我国金融机构的视野,提高了我国金融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事业开启新一轮全方位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这一阶段,金融工作聚焦服务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开放力度等方面,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金融“暖风”劲吹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明确了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和经济金融结构优化的方向。其中,科技金融被放在首位。

早在20世纪80年代,商业银行就开始探索支持科技发展。进入2000年后,商业银行引入股贷联动、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和并购贷款等创新性金融产品。近年来,为持续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工作,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对银行业保险业进一步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作出工作安排。

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科技型企业贷款的年均增速达20%,是贷款平均增速的近2倍。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年均增速是25%,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的年均增速是18%,均远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普惠金融润泽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我国金融事业发展始终充满活力、拥有广阔空间,应持续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我国普惠金融聚焦重点领域发力,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适配性,推动普惠金融“普”的覆盖面更广、“惠”的可得性更高。

一身苗服,一口乡音,杨五玉老人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的中国建设银行“裕农通”服务点,办完了领取养老金业务。之前,村民存取款、交水电费都要去镇上,十分不便,有了“裕农通”服务点,村里的老人们不用跋山涉水领取养老金了。截至目前,“裕农通”服务点共50余万个,服务农户超5000万户。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通过多措并举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更好服务社会民生。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满意度持续提高,金融改革发展成果也惠及越来越多的群众。

截至2024年8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6%。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税收数据显示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
下一篇:谋篇布局放大数据要素乘数效应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