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产业援藏塑造高原新优势

李万祥 李思雨    2024-10-08 14:03:50    经济日报

农牧业是高原地区的重要产业,也是支撑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近日,记者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采访团,来到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日喀则市和阿里地区,感受各族群众齐心协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携手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昌都市类乌齐县被誉为“西藏牦牛之乡”。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类乌齐牦牛肉质鲜美、品质优良。但长久以来,牧民传统粗放的饲养模式和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在市场上不占优势。为改变这一状况,在重庆援藏工作队帮助下,类乌齐县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类乌齐牦牛养殖量、存栏量。截至去年底,类乌齐县养殖牦牛12.72万头,户均20头。

“从饲草种植到牦牛育肥,从牛犊出生到成牛出栏,从自主经营到就业分红,牦牛全产业链助力农牧民就业增收致富。”类乌齐县常务副县长顾宗庆告诉记者。

从昌都市一路向西,便来到日喀则市,高原藜麦种植正成为当地带动农户增收的新尝试。

2023年4月,在上海援藏团队的牵线下,萨迦县、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藜高科(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三方共同推进藜麦种业创新与产业化项目合作。

“藜麦在边际土地上种植,不占用基本农田,一年一季。从收购价格上看,种一亩藜麦要比青稞增收4倍以上,去年实现群众增收210万元。”上海援藏干部萨迦小组组长、萨迦县委常务副书记、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沈佳梁说。

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畜产品,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好适应产业及市场需求,走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在阿里地区日土县,90%以上的农牧民参与养殖白绒山羊。近年来,在河北援藏工作队帮助下,日土县着力提升白绒山羊的品种质量和羊群规模,通过羊绒拍卖等销售模式创新,每年户均增收5516元。

2018年以来,日土县全面推行牧业改革联户放牧,以强化草原基础设施建设、股份制经营推动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这几年,随着牧业改革深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羊绒卖出好价格,老百姓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土县热帮乡龙门卡村党总支书记达瓦元旦说。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今天的雪域高原,处处盛开民族团结之花。从藏东到藏西,从昌都到日喀则、阿里,粮食的种法变了,牛羊的养法变了,农牧民的活法更是大变样。借助产业援藏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西藏传统农牧业优势逐渐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为高原高质量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税收数据显示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