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打造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襄水实践

周俊明    2024-01-25 22:37:10    《人民周刊》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湖北省委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湖北省委关于流域综合治理决策部署,以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工程为突破口,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保护和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奋力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襄城实践。

聚焦“小流域+生态”,实现自然与城市融合共生

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三水协同,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襄水,实现襄水生态环境长治久清。一是做好水安全。根据襄水地形地势,按照“等高截流,分区排水”的原则,划分1个自流片区、4个排水片区,对襄水进行疏通改造,改善主、支流的水系连通。同时根据地形高程分级设置截流工程,划分21个排水区,提升防洪排涝能力,洪水来临时通过襄水和护城河流入汉江。同时,秉承海绵城市理念,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发挥沟渠、坑塘、湿地和河流等“海绵”作用,实现雨水的就地消纳利用,减轻襄水的防洪压力。二是做优水环境。在襄水全线实施黑臭水体整治工程,新建污水管道约8.2公里、雨水管道约2.5公里以及附属配套设施,有效消除生活污水、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对襄水的环境破坏,全面消除了襄水黑臭水体。整合信息数据,实施“一网统管、数治河流”,打造实时、鲜活、多维、精准、协同的城市水系综合治理系统,确保排污“看得见、可测量、有监控”,2022年襄水健康河流试点建设通过省级验收。三是做美水景观。按照重点突破,示范引领的思路,对襄水沿线生态进行修复。对襄水源头的火石山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生态修复,将地下填埋的垃圾及渗滤液进行无害化处理,回填种植景观植物,建成环保教育主题公园。在整个襄水沿线建设无障碍生态绿道,运用生态手法植树造林,合理搭配灌丛、草地,打造生态密林、疏林草地、草甸湿地等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构建生物栖息地。同时,衔接环岘山绿道、滨水绿地、滨河步道,将沿河慢行系统与城市绿道相结合,实现绿道全线贯通、有机统一。

聚焦“小流域+文化”,借助一渠碧水串起文化宝藏

始终将文化挖掘利用贯穿襄水小流域治理全过程,结合襄水沿线历史古迹、文化碎片等文化遗存,对名胜古迹、人文景点等进行梳理与展示,融入景观场所设计,体现襄水历史文化。一是激活历史文化。推进沿线历史景点改造提升,修复提升马跃檀溪、李曾伯纪功碑等历史景点,与现有建筑融为一体,使山、城、湖、水有机相连。以孟浩然文化元素为主题,推进涧南园片区建设,建设孟浩然纪念馆。以历史名将羊祜为主题,结合治水主体,打造历史底蕴深厚的岘山文化广场景区。加强襄水岸线五大景区策划包装,襄水源突出古道文化,鸭湖突出魏晋文化,檀溪突出军事文化,岘首山突出诗词文化,凤林古渡突出驿道文化,分主题讲好襄阳文化故事。二是挖掘三线文化。对襄水沿线工业遗存建筑进行改造利用,大力发展文创园区、研发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大型体育场馆等特色产业,打造时尚街区和特色酒文化博物馆。岘山脚下的文字603厂区已成为广受市民群众欢迎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拥有市场主体52家。对三酒厂、灯具厂等工业遗存建筑,结合文创研学、创意街区、文化展示等功能进行改造,打造城市文化休闲特色区域。三是链接山水文化。依托岘山裸露山体,巧妙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打造巨大孟浩然摩崖石刻和孟浩然文化旅游区“田园春晓”景观。依托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的私家池塘,修缮有着“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之誉的习家池。依托襄阳道家历史文化,打造具有“小武当”“小金顶”之称的真武山道观建筑群。新建治水博物馆,全面展示治理襄水的历史人物及事迹。

聚焦“小流域+产业”,推动美丽生态带动美丽产业

以襄水流域沿线美丽生态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一是推行“小流域+乡村旅游”。在襄水源头尹集乡青龙村、凤凰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市场主体+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由村集体搭台将农户闲置房屋整合,引入酒店、民宿等市场主体,实行统一承租、统一运营,凤凰村彩云民宿、青龙村富春山居五星级酒店等一批餐饮住宿蓬勃兴起。二是推行“小流域+都市商贸”。对襄水沿线居住小区众多、商业服务功能不强的情况,规划建设了近1公里的襄水檀溪生态艺术街区,建成了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绿化景观4.5万平方米的集生态休闲、文化历史、旅游及生活配套于一体的滨水商业街区,目前已有近80家市场主体正在对接入驻。三是“小流域+全域旅游”。发挥襄水自西向东环绕岘山的自然特点,将岘山周边的中华紫薇园、真武山、岘首山、唐城、习家池、凤林禅寺等多个历史古迹和旅游景点串联起来,使山、城、湖、水有机相连,成为环岘山旅游的连接纽带,打造15分钟都市旅游圈。同时,以襄水与汉江交汇处“凤林古渡”作为原点,恢复古渡码头,打造“凤林古渡”江上游项目,将汉江沿岸风光一线串珠,将形成“襄阳古城+唐城+华侨城”的“三城演义”旅游新格局。襄水源公园、凤林古渡公园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70万人次,带动了全区文旅产业发展。

聚焦“小流域+生活”,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以襄水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契机,聚焦人民群众休闲、运动、健身等需求,补齐沿线城市功能短板,丰富居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一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推进襄水岸线征迁腾地工作,累计完成1029户签约任务,腾出土地约446亩,原来的居民从破旧凌乱、下雨必淹、环境脏差的老旧小区,搬迁到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幸福花园”,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规划建设“一带五区二十八景”,营造诗意栖居、山水城共融的生态环境,为市民打造一条集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展览、服务和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河滨生态走廊,原来的“臭水沟”变成了城市的“风光带”。二是完善城市文体功能。将文体元素嵌入流域综合治理,融入人民生活,将襄水打造成襄阳的活力空间、运动空间。在岘山文化广场布局文化休闲、生态绿荫、湿地体验、运动健身四大功能区,建有桂园、樟园、襄阳诗路、生态停车场、乐溪步道、生态湿地体验栈道、动感儿童乐园、轮滑场和球类运动场等设施,既满足广大市民康体健身的需求,又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对沿线东方化工厂部分车间进行整体规划改造,打造全新的体育运动、研学培训、市民休闲、购物娱乐、社会公益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三是增强城市创新活力。依托襄水小流域整治营造的美丽环境,持续擦亮“襄城八点半”夜经济品牌,以“夜show、夜游、夜食、夜购、夜娱、夜宿”等主题,推出603美好生活艺术节、古城建城纪念日等一系列具有襄城特色的精品活动。围绕大学生等青年群体,推出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凤林古渡迎新季音乐节等系列主题活动,展现更具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新襄城。今年,襄城区首届大学生襄水音乐节在襄水源生态公园开启,连续三天为广大市民献上音乐和文化的盛宴,近10万人次大学生及社会各界青年朋友在襄水源感受着青春的力量和音乐的魅力。

(作者为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委书记)

(《人民周刊》2023年第23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3年第23期

上一篇:扎实推进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
下一篇:擦亮北疆基层特色党校名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