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为什么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问题?

2024-01-29 11:22:23    学习时报

提问:谢春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请问,如何理解这段话?
       解读:唐爱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1845年春,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称《提纲》),恩格斯称其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不仅坚决批判唯心主义,而且也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者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作用,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思想。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为什么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问题?要准确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须仔细阅读上下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里的“思维”指的是认识、观念。马克思这段话探讨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为了进一步把握这一段话的深层含义,我们可以把《提纲》中其他相关内容加以引用。比如,《提纲》第一条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再比如,第八条提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又如,第十一条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在《提纲》中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正确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提出了实践第一、实践决定认识的基本原理。一句话,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什么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问题?这一问题虽然直接关涉的是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问题,但是对其充分回答,需要从理论上较为详细地阐释马克思提出的“实践认识论”,特别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从认识的客观内容上揭示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同外界事物接触,客观对象、客观现象才能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再通过人脑的思维加工,形成关于客观事物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不通过实践活动、不用人的感官同客观外界接触,是无法形成任何认识或思维的。毛泽东曾用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说明这一道理:“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当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是否认间接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认识总体、认识的最终根源而言的,对于某一个具体认识主体而言,可以从别人的间接经验、间接知识中获得认知,但是,这些间接经验、间接知识最终也是来自他人的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其一,实践的需要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形成。人为什么要进行认识世界的活动?根本上说来,是为了适应实践的需要,为了解决实践和现实世界提出的问题和任务。恩格斯曾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其根本动力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其二,实践的水平提供了认识实现的可能和条件。无论是对自然界,还是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及认识水平,都是由实践及实践的水平所决定的。其三,实践的发展促进了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实践的深化,使得人类知识储备越来越多,科学知识层次越来越高,必然会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为认识而认识”,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认识的最终目的不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而是在此基础上,运用已经形成的客观性认识去指导实际工作,推动实践健康发展。只有通过实际工作的成效、实践的有效变革,才能体现出认识的价值。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甚至思维科学都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而是要为实践服务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如果说前面三点是对人的思维客观真理性为何是一个实践问题的“间接回答”,那么这里的第四点则是“直接回答”。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即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靠什么来评判?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不是“以圣人之言定是非”,也不是“以吾心是非为是非”,只能是社会实践。正如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邓小平也多次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要与实际相符合,主观要与客观相符合。为什么只有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呢?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何谓真理?就是客观对象及其规律在人的思维里的正确反映,即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如何判定主观同客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认识本身不能自我判断,与此同时,客观实际本身也不可能“开口讲话”。所以,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构成检验的标准。
  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2023年6月30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他又强调:“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因此,充分认识到人的思维客观真理性是一个实践问题,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必然要求我们党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党的思想路线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内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遵循实践是认识来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途径。“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遵循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基本规律,也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社会实践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现实问题呈现出来的。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必须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提出新观念新理论;就必须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实践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聪慧,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然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要走好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中获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灵感;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二个结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下一篇:做以百姓心为心的年轻干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