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笃定高质量发展 打赢全面振兴新突破攻坚战

2024-03-08 11:05:59    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蕴含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2023年以来,辽宁坚决扛牢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责任,奋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坚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辽宁的破题之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转折性、历史性成绩,辽宁经济运行低速徘徊的态势发生重大转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发生重大转变、辽宁营商环境发生重大转变、外界对辽宁的预期发生重大转变,辽宁全面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2024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的攻坚之年,辽宁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力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努力以“辽宁之为”担当“国之重任”,奋力谱写辽宁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辽宁科教资源丰富,拥有高等院校114所、全国重点实验室11家、两院院士61人,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3万家。我们将以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抓手,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扭住自主创新“牛鼻子”,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整合优化科教创新资源,建好用好辽宁实验室,多渠道加大研发投入,超前研究、精准布局先进光源、超大型深部工程等大科学装置项目,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努力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让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进“车间”、走向“市场”,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做好结构调整“大文章”,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建成先进装备制造、石化和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优质特色消费品工业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重点产业集群,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全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着力打造新材料、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滩布局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充分释放冰雪经济和海洋经济潜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强化人力资源“硬支撑”,坚持“引育用留”并举,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不断提高人才政策的精准性、便利度、含金量,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着重招引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高端人才、行业领域专门人才,加快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化人才高地。
  坚持以扩大内需释放经济潜能,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2023年以来,辽宁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投资结构逐步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始终高于全国水平。我们将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使经济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创造更多有利条件。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抓住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的“窗口期”,支持沈阳、大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县域商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持续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激发老百姓消费热情和信心。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紧跟中央投资方向、紧盯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紧贴辽宁实际,深入实施15项重大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抓好高铁网、新型电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建设一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补齐农田水利、物流设施等领域短板,把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落实好,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坚持以深化改革汇聚动能,破除高质量发展的“中梗阻”。近年来,辽宁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扎实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整治,一大批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堵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各方面改革成效不断显现。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改革系统集成,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子落”带动振兴发展“满盘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全面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加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涉企业、涉信访、涉超期案件专项监督三年行动,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全方位展示辽宁良好发展预期。持续壮大经营主体,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坚持国资、民资、外资“三资齐抓”。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吸引央企把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前后端留在辽宁;支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标志性举措;瞄准世界500强和全球行业头部企业,积极引进高质量外资项目,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持续重塑金融生态,稳妥做好重点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推进城商行深化改革,优化地方中小银行机构与地方金融组织布局,增强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疏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通道,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源头活水”。持续扩大开放合作,强化前沿意识、开放意识,更好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地区交流合作,高起点建设东北海陆大通道,进一步拓展俄蒙、深耕日韩、紧盯欧美、巩固提升东南亚和中西亚,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上绘好辽宁“工笔画”,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坚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辽宁作为农业大省,建有高标准农田3500多万亩,2023年粮食产量达512.7亿斤,创历史新高,单产居全国第4位。我们将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建设水平、治理水平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彰显辽宁作为。聚焦粮食安全补强农业,紧紧抓住耕地、种子“两个要害”,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两藏战略”,充分调动农民和政府“两个积极性”,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和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争创国家高标准农田高水平建设示范省。围绕特色产业促进增收,依托辽宁特色农产品,进一步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大省,做强现代化农业大产业,全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依托专项行动美化乡村,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美丽宜居村、乡村振兴示范带,持续开展农村环境净化整治,推动乡村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加快实现农村地区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
  坚持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擦亮高质量发展的“主色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辽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发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扎实成效,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48.5%。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做好“双碳”工作,聚焦清洁能源强省建设目标,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严控“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持续推进钢铁、石化、建筑等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合理发展先进煤电,推进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及商业化应用,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力争2025年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高水平建设“无废城市”,让辽宁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建好生态工程,高标准建设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辽河流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辽河生态走廊,推动抚顺西露天矿、海州露天矿等“老伤疤”变成“新风景”,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带来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坚持以人民立场保障和改善民生,站稳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近年来,辽宁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始终在75%以上,民生领域投资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我们将始终牢记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真正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坚持把教育强省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加快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全民特别是年轻人受教育水平;研究制定普惠性支持举措,逐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保持适度生育率和人口规模。着力推动共同富裕,切实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实施更为务实的稳岗扩就业政策,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让人人都能通过勤奋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着力办好民生实事,树牢面向基层、转身向下的工作导向,聚焦医疗、养老、育幼等方面的短板,谋划更多增进民生福祉的项目,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为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夯基托底。着力防范化解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严防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政府债务、房地产等领域风险,科学制定应对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应急预案,积极化解风险存量、遏制风险增量、防范风险变量,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底线。
  坚持以敢闯敢干加实干的精神状态狠抓落实,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辽宁振兴发展寄予厚望,勉励我们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新征程上,我们将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坚持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时刻同优者“对标”、强者“比拼”、快者“赛跑”,当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不折不扣抓落实,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聚焦全面振兴新突破历史使命,锚定“十四五”目标任务,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的政策红利,具体化为高质量的项目、细化为务实管用的工作举措,加快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雷厉风行抓落实,保持“比学赶超”的奔跑姿态和“拼抢争实”的奋斗状态,谋定后动、谋定快动,绝不让机遇在按部就班中错过、项目在左顾右盼中流失、政策在熟视无睹中旁落,努力以效能提升助推振兴提速,奋力跑出辽宁振兴发展“加速度”。求真务实抓落实,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努力从“小事情”做起、从“小切口”突破,找到纲举目张的硬招数,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按照“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要求勇于担当尽责,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辽宁的使命任务担负起来、落实下去。敢作善为抓落实,着力激活辽宁人骨子里敢闯敢干的基因,激发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为人先的魄力,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路径依赖,以变求胜、以新求兴,不断提高创造性落实的能力水平,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省长 李乐成 

(责编:赵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牢记使命任务 扛牢保供责任
下一篇:坚决扛起会计管理高质量发展责任使命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