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桂林市市长李楚建议

支持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庞革平    2024-03-06 11:00:31   

“灵渠创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与都江堰、郑国渠同为秦统一中国进程中的三大水利工程,是人类历史中第一条山区越岭运河,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桂林市市长李楚说,灵渠是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认定的全球重要运河遗产实例,对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它推动了中华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对世界早期不同文明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支持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李楚代表介绍,1988年灵渠被国务院核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012年灵渠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8年荣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21年荣获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成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一张重要“名片”。

李楚代表说,新一轮的灵渠申遗工作从2011年开始启动,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文化遗产申报的相关标准,符合一条即可申报。而灵渠遗产符合(ii)、(iv)、(vi)三条,远远超过标准。申报的遗产区内包括了分水工程系统、航运系统、防洪系统、灌溉系统、军事防御系统、陆上交通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等七类遗产要素,这些遗存均得到真实、完整的保存。灵渠在遗产运河类型、航运技术、年代上都具有唯一代表性,能够有效填补我国遗产在相关类型、主题和年代上的空白。因此,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当前,灵渠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中,还存在一定困难。”李楚代表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古发掘还不充分。虽然在灵渠沿线重要节点开展了一些考古调查,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但与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整个灵渠遗存体系相比,成果仍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深入性。

二是国内国际影响力还可提升。近年来,灵渠外宣展示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灵渠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灵渠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等方面还缺少全面展示。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还存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灵渠沿线人们活动日益频繁,灵渠遗产及周边环境受到一定影响,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压力较大。

为此,李楚代表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速推动灵渠成为国家重点推进申遗项目。李楚代表说,2023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提出:“支持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一批世界知名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建议国家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听取灵渠申遗工作专题汇报,支持灵渠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支持灵渠成为国家重点推进申遗项目,力争列入2026年或者2027年国家申遗计划。

二、支持灵渠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李楚代表说,2023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提出:要将灵渠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建议国家文旅部听取灵渠景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专题汇报;指导和支持灵渠按照国家AAAAA级景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对景区内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进行综合整治,大力完善服务配套,提升旅游品质,把灵渠建设成为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三、加大申遗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建议以水为主线,围绕灵渠大小天平、南北渠等重要节点,谋划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为加快灵渠申遗和保护提升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把灵渠申遗中的灵渠本体保护修缮、灵渠两岸文化旅游及生态建设、灵渠沿岸村屯环境综合整治、灵渠博物院展陈提升、灵渠价值研究等相关工作经费纳入国家统一预算;并进一步把广西桂林灵渠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作为文化传承发展“专精特新”工程重点项目予以资金拨付。

四、持续扩大灵渠的影响力。建议国家支持桂林、兴安灵渠召开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灵渠国际论坛等高层次的运河论坛(大会);利用国家层面的新媒体平台以及大节会、大活动,创新打造宣传灵渠的“热点”,设计推出灵渠特有的宣传符号和形象片,进一步提升灵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全国历史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四个维度”筑牢春季森林防火墙
下一篇:进一步提高境外人员在华参加商旅活动便利性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