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下好先手棋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宋智芳    2024-04-09 11:50:03   

近年来,化德县坚持党建引领,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以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组织根基为目标,畅通科技、教育、人才的良性循环,着力下好新质生产力先手棋,赋能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发力,助力农业“新”发展

化德县致力于技术指导与主导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制定了马铃薯、小麦、牧草、肉羊、绒毛用羊、燕麦六大特色产业的三年服务计划,致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水平、主导产业质量效益、本土科技人才专业能力以及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一是创建示范基地。建立小麦、燕麦等新品种、新技术核心示范基地100亩。引进抗旱、高淀粉马铃薯、高产小麦新品种43个,示范优质绿色高效栽培、种植面积1300亩;引进优质饲草品种20个,示范优质饲草高效种植300亩;优化畜禽养殖技术,增产增量至5.54万只。

二是组织带动引领。邀请专家团队调研、实验,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农畜品种,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目前,科技特派团打造核心示范基地2处,示范辐射带动农民群众3000余人。

三是开展技术培训。目前,累计开展农牧业线上线下技术培训11场,受众442人次,结对帮带本土科技人员42人,指导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02个。通过不断培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帮助更多农户有效掌握种养殖业关键技术,进一步坚定了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稳步提升。

以“创新”赋能,提升教育“新”质效

化德县通过创新课程体系、整合利用资源,推动教育教学水平提质增效,多措并举全面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走深走实。

一是创新课程体系。借鉴北京东直门中学提倡的“三层五领域”课程体系,创新推动特色课程多样化发展。县第一中学开发新增八门特色选修课,成了“文心墨苑”书法社、“润德”文学社社团,为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储备、审美素养以及人格成长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

二是深耕产教融合。采用职业中学优化职教联盟合作模式,组织开展“化德县职业中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校本教研,进一步提升了教师专业研究能力。为保障职业中学有效匹配产业需求,特优化专业设置,特别是在自治区立项的护理、工美、汽修三个优质特色专业中推进教学方式变革,重点梳理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强化资源整合。鼓励相关部门、企业捐赠文体用品、图书、职教课程和搭建职业培训平台,灵活组织政府工作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人才“组团式”帮扶“擂台比武”活动,提升民众参与度,助力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以“人才”为笔,增强生产力“新”动能

化德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乡村发展所需人才质量和数量,不断创新完善人才引进相关政策。

一是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坚持因地制宜、靶向对标,充分对县、乡空余编制调研,加强宣传引导,从应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中挖掘思想素质高、专业对口、综合能力强的高质量人才;干部队伍储备秉承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思想,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完善职称和薪酬制度,解决好住房、子女教育、交通出行等问题,持续加大政策吸引力和人才集聚效应,营造良好环境,确保优秀人才投身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事业中。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018年以来,全县共招录选调生35人、公务员150余人,人才引进32人,有效填补人才空缺并夯实队伍基础、提升队伍素质。同时,致力于打造由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人才体系,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人才队伍。

三是强化人才教育培训。利用农民培训学校、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班等,“引进来”专家教授、农技员以及优秀干部以课堂讲授、经验交流、技能培训等形式,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本土专业技术人才、产业发展人才。同时,激发本土人才返乡创业热情,通过加快推动农村特色经济发展优势、推进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新模式、拓宽农产品市场等,提升农村的吸引力,大力吸引优质企业、科技人才和电商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作者系化德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黑龙江省林区公安局穆棱分局磨刀石派出所开展森林防火联防工作
下一篇:尚志市公安局:警企联动 打击整治网络谣言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